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宏观大视野 睿智占先机——本所707期seminar点评 精选

已有 5065 次阅读 2011-4-7 06:26 |个人分类:科研方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力学, 物理学, 宏观视野, 微纳米科技

【按】最近,与博友们就如何在科研中建立宏观大视野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为了给一个实例,重发去年的一篇乐乎博文。

 

昨天下午,中科院力学所的白以龙院士主讲了我所的707seminar,题目是:“分子/集团统计热力学(MST/CST)模拟——基于分子势模拟有限温度下准静态变形的算法”。报告非常精彩,现将我在报告结束时所做的点评简要复述于下。

 

我认为,这个seminar报告主要给我们如下两个启发。

 

——要做好科学研究,必须有宏观大视野。

也就是说,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前沿方向,尽早倾情投入。所谓前沿方向,就是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的研究热点。

我们都知道,纳米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中,要求我们准确表征纳微米尺度材料的力学行为。然而,传统的连续介质力学框架中不直接包含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动力学(MD)方法囿于计算步长,但只能模拟很小的时空尺度的问题。因此,亟需发展适合微纳米尺度材料的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方法。白以龙院士及其课题组把准了这一脉搏,及时地展开了深入研究。

科学问题中涉及各种时空尺度,对于大尺度、微尺度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处理方法,极端情况相对说来较易处理,最为不尴不尬的是中间尺度和临界情形。例如,白老师所关注的微纳米尺度,宏-微观两头都挨不上,就必须另辟蹊径,采用行之有效的跨尺度方法,发展兼顾宏观和微观特征的新模型、新方法,于是,他们的分子/集团统计热力学(MST/CST)模型应运而生。

这种情形过去屡屡发生。例如,70年前,钱学森、郭永怀等前辈就碰到了航空事业发展的瓶颈——“声障”:对于亚声速(低速)、超声速(高速)的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而中间的跨声速问题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左右都不是的情况下,难以把握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成百上千的飞机因之失速坠毁,牺牲了大批飞行员的生命。于是钱、郭迎难而上,提出了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较为完善地分析了跨声速流动,与那时的科学家一起,一举战胜了“声障”。

因此,宏观地概览全局,机敏地抓住机会,是搞好科研的关键。

 

——要做好力学科研,必须以物理上的透彻理解为基础,以数学、力学的“十八般武艺”攻克难关。

白以龙院士在报告一开始,就对所面临的问题做了深入的物理分析,对于各种时空尺度、作用力、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一解剖,从中提炼岀关键问题,揭示各种处理方法的物理本质及其局限性。从而纯熟地应用统计物理和热力学等物理学工具,建立了可靠的新模型——分子/集团统计热力学(MST/CST),对分子系统同时采用粒子表象、振子表象和集团表象,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势,高效地模拟有限温度下大规模分子系统的准静态变形行为,比分子动力学(MD)方法快数十倍;而且不会有MD/FE计算中出现的鬼力。并据此系统研究了ZnO杨氏模量的尺度效应,得到了与实验测量相衔接的结果;模拟了三维纳米压痕过程,为理解纳米硬度随压入深度减小(试验)与随压入深度增加(MD模拟)的矛盾提供了可能。

只有睿智地占领先机,物理学领风骚,应用数学和力学打硬仗,才有可能征服力学科学上的顽敌。白以龙在跟随郑哲敏院士做研究生时,就打下了物理学、数学和力学上的扎实基础,学会了敏感地把握研究方向,机智地建模分析,因此,他后来取得有益成绩并非偶然。

所以,做好力学科研,必须有物理洞察力。

 

在昨天的seminar会议上,我校正式聘任白以龙院士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周哲玮副校长向他授予了聘书。对于我校的力学学科来说,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我们有了与这位很有智慧的力学家经常切磋的机会,他将在引领这里的年青一代的科研工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写于2010528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18612.html

修改于2011年4月7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30365.html

上一篇:追寻老校长的足迹——清明节缅怀钱伟长先生
下一篇:中国人,能行!——参观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有感
收藏 IP: 218.81.129.*| 热度|

9 董焱章 杨月琴 柳东阳 赵凤光 谢鑫 周华 邵忠 luxiaobing12 huxin2007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