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事关基础训练 理应事事用心——浅议读研七件事(一) 精选

已有 7431 次阅读 2011-3-20 09:43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 研究生, 学习, 听课

前不久,一位年青导师告诉我,他的一位研究生认为,现在学的专业知识,将来不一定有用,因此学习时老是提不起劲儿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普遍性的问题。

国人做事喜欢谈意义,读书喜欢想读了是否有用。我的看法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任何应做的正经事儿,读任何正经的书,都是有意义的。

就说读研吧!在芸芸众生中,有读研机会者比例不大,而读研的确是人生旅途上不可多得的机会。我至今仍留恋我那段研究生生涯。如果有来世,我一定会再争取读研,而且有了今世的经验教训,我会读得更好一些。

 

言归正传。说说研究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古人当中,最会总结条条框框的,曾国藩算得上一位,他总结了“八字家训”、读书“三字诀”等等。今天学学曾国藩,我用七个字总结读研七件事:“听、调、开、做、交、写、答”:

“听”——听课,修好学位课程,补齐知识基础;

“调”——调研,做好文献调研和现场调研,选定主攻方向;

“开”——开题,做好开题报告,开始学位论文写作;

“做”——做研究,围绕学位论文主题,动手攻关;

“交”——交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广泛进行学术交流;

“写”——写论文,按要求写出学位论文;

“答”——答辩,经受专家们的严格考评,通过例行答辩程序。

每件事都可以成为一个话题,一次讲不完,分几次讲,以前的博文中涉及过的,不再重复。今天就讲第一件事儿:听课。

 

先说说一般道理。记得我的大学校友在一次聚会中谈到,大学学习五年,学业上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大家的一致结论是:在听名师上课的过程中学习了做学问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思路。更有一位校友说,五十年以前通过听课、思考,学到了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听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到的不仅限于实际知识,更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现时,对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学分要求不是很高,这是符合“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的,且对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有利。因此,我一直在说,学分归学分,学问归学问,学分容易修满,学问则永无止境(参看2010-10-21的博文,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5380)。

 

我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听课,一要做到拾遗补缺,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缺陷;二要特别注意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方法论水平。

我一直很赞赏我组一位在职博士生的做法:他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期间共听了20几门课,听本校名师的课,还跑到复旦、交大、同济去听;有的全程听,有的听一部分,恶补了过去自己知识基础方面的不足,毕业后已成为本单位的一位学科带头人,这是一个范例。

回想我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第一年,一共通过了八门基础课程(包括哲学和英语)考试。我的导师从本科背景里看到我和师兄的物理学知识的不足,专门让我们去听北大王竹溪教授的“热力学”和清华谢毓章教授的“统计物理学”课程。令我们不解的是:还让我们到清华工程力学系去听“数学物理方程”课。我们想,我们都学过数学系的相应课程,深度还可以,干吗还要听工科类的数理方程?真正去了之后,才体会到导师的良苦用心。在理科学习中往往主要强调理论,而工科则更强调方法,特别是其中六周关于特殊函数知识的传授,更让我们一辈子受用不尽!

当然,光听课是不够的,更要紧的是培养自学能力,做到无师自通。有些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关注不足。我要说,有导师指点是一种福(如我当研究生时导师给予的不多的但很关键的指点);没有导师指点,干吗不可以自己闯路子?尤其在补学知识方面,只有自己对自己的长短优劣最清楚,自己下决心最有效。

通过研究生阶段学习,我真切地认识到:世上没有无用的科学知识!有些东西看来学后一直没有用到,但是,如果用心学习,许多思路和方法会渗透到自己的脑细胞中,随时可供调用。六天前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中,我让考生叙述数学分析中极限过程中的epsilon-delta“语言”,考生答不出来,我认为作为力学、物理类的硕士这很不应该。原因是:学习没有学到根子上,没有学会方法和思路。

有的研究生说,我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用不上这些专业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实,将来做任何工作,在研究生阶段学到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思路,都绝对有用,而且经常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现在有些研究生出于种种原因,学习自觉性不高,甚至虚掷光阴,我真替他们可惜!所以,我想说:

研究生朋友们,天赐良机,让你们在修完本科后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千万要珍惜啊!

 

写于2011320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24373.html

上一篇:入晚,研究生在做些什么?
下一篇: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收藏 IP: 218.81.116.*| 热度|

25 程光伟 陈奕涛 刘晓松 徐耀阳 冯超 戴力扬 周能娟 孟令鹏 罗淼 张亦放 蔡津津 熊伟 滕元君 杨艳明 张珍 陈广伟 xchen wgq3867 lixuke2005 cugb2010 hcsprings wayyybn clz1989 pla CyuSing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