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分制、选课制在国际教育界并不新奇,我国在1952年之前的大学教育中也实行过,后一度中断,而近期在大力倡导并恢复推行学分制、选课制方面,
对大学生选课事宜,我一直有一些浅见,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
在实行学分制、选课制的过程中,少数同学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l 过分重视学分,以修满学分为主要目的;忽视学问,不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l 在选课时,特别在选定选修课时,以是否容易过关或是否有利于求职为主要标准;
l 在选择讲课教师时,不充分注重老师的学养和授课水平,只
这些想法很要不得!我这里要大声疾呼,年青学子们应该认识到,“学分归学分,学问归学问”,学分不难修满,学问则永无止境,在大学里的一项要务,就是追求学问。在选课时,应首先确定自己宏大的人生目标,在学期间应珍惜时间,像海绵吸水般吸收最有用的知识;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填补其中的缺陷。
在此,向理工科的年青学子献计献策,为他们的选课提出如下建议:
1. 把学分和学问加以区分,把增长学问作为选课的主要目的。修完必修课之后,审视自身知识结构和社会需要,选修最能充实自己的专业基础课,视野宽一点,领域全一点,只要有需要,数理化照单全收;
2. 选修难以自学的课程,放弃选读易于自学的课程。有一些理工科课程是描述性的,只要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不需要高智商就能学会,这样的课程大可不必去选,自学就行了;有些课程(如一些高深的数理化课程),内容艰深,非要老师引领后方能自学,就必须选学;本校没有合适的选修课,可到外校去短期听课;
3. 选择最有学问、讲课水平最
4. 选学一些文史哲知识。到文科类的学院接受名师的熏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当然,这方面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自学,理工科学生千万不能成为“文史哲盲”。
上述“学分归学分,学问归学问”的思路也适用于在读研究生。据我所知,我国现行研究生制度对学生的学分要求的“门槛”不高,修满学分较为容易,但是,按培养计划修够学分后,并不意味着已经有了顺利从事科研(或撰写学位论文)的足够基础,还应该为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科研的需要,多学几门必须学的课程。我在本世纪初招收了一位副教授级的在职博士生,他是应用物理学专业学士、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到我所继续研究流体力学,他希望在解析、数值和实验能力方面有全面提升。在按要求修读了五门学位课程之后,他还在本校本所、复旦交大听了十几门课,有些课听完全程,有些课听了基础性部分后进行自学,与此同时既做理论分析,又做新设计的实验,完成了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三年半之后,他本人和我都感到他在学术上已“旧貌换新颜”,其间他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又到上海交大做了两年博士后,如今已成为本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了。我认为,这是对学分与学问的关系有正确理解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期盼着一批批学子迅速成长,他们有丰富的学识和全面的科研本领,并潜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效力。
本文参考资料:
周哲玮,教育家钱伟长,
写于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9552.html
改写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