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讲给青年朋友听的修身佳话(五则)

已有 8643 次阅读 2010-9-12 11:45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修身养性, 安贫乐道, 重德好义, 克己让人, 勤谨守信

【按】在与青年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十分注意自己的修身养性,在以前的博文中偶有谈及。半年来,我收集平日所见所闻,专门讲一些前人修身佳话,陆续在乐乎博客中发了五则,希望对青年学子有所帮助。现集结在一起,重发于此,供新的年青博友一读。

 

白豆和黑豆

 

作为开篇,讲一个关于白豆和黑豆的故事。

 

赵叔平,北宋学者,天圣年间进士,一生好学,注意修身养性,品德高尚,深得世人好评。赵叔平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因此特别注重正心克己,不断排除私心杂念,永葆善心,战胜恶意。

为此,他找来三只瓶子,一只装白豆,一只装黑豆,第三只空着。每当自己头脑中萌生一个善念,就把一颗白豆装入空瓶;一旦冒出私念和恶意,就取一颗黑豆放进空瓶。每到晚间,就数一下原先空瓶中的豆子,确定一天中善念和私心杂念各占多少,留下记录后,就把第三只瓶子清空。

第一天,    黑豆多于白豆。赵叔平觉得自己的克己修养功夫还不到位。

第二天,    情况依旧,但黑豆比前一天少了一颗,而白豆则增加一颗。

第三天,    仍是黑豆多,白豆少,但两者之差又少了两颗。

终于有一天,白豆与黑豆一样多了。

又过了些日子,白豆多于黑豆了。

再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原先的空瓶中只有白豆,没有黑豆了。这表明,赵叔平心中只有善心而没有私心杂念了。

然而,赵叔平对自己的日常检验并未中断,他终于成了有口皆碑的高尚的人。

 

青年朋友们,你能像赵叔平那样严于律己,不断去掉自己的私心杂念,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干坏事吗?

 

写于201022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2775.html

 

重德好义  宽容大度

 

不少古今名士重德好义、宽容大度,值得年青学子效法。这里讲述东汉名士陈重的一些遗闻轶事。

陈重,江西新余人,自幼好学,为人急公好义,看重情谊,在豫章郡(今南昌)时与同学雷义是好友。郡守张云推荐陈重为孝廉,他想谦让,建议张云推荐雷义,未获准;翌年,雷义也获举荐,两人同在郡署为官;后来,又同时进京任尚书郎。不久,雷义代人受过,遭罢官,陈重称病,与他同进退。复出后,陈重任细阳县令,勤政为民,口碑很好;再次应召赴京,受保荐为侍御史,卒于任上。

有一次,他的同事负债几十万钱,债主催逼很急,陈重悄悄地代为偿还。这位同事发现后感激万分,要重谢他,陈重婉言谢绝,从不言惠。另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郡官回家时误拿了别人的衣服,失主误以为是陈重所为,陈重也不予争辩,还买衣服相赠。后来误拿衣服的人回来,事实得以澄清,朋友们对陈重钦佩有加。

我们要像陈重那样,注意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使自己成为雍容大度的谦谦君子。

 

写于201029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5115.html

 

“瘦博士”甄宇

 

打从三十几年前批判了孔子的“克己复礼”之后,很少听见宣传“克己让人”了。其实,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们的修身养性待人处事上值得提倡。昨天偶尔看到一个“瘦博士”的故事,讲给年青朋友听听。

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引用网上的白话叙事:

东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叫甄宇,表字长文。在光武皇帝建武年间,每逢冬天寒冷的时候,皇帝下诏赏赐五经博士们,每人给羊一头。可是羊有大小肥瘦不同,因此许多博士争夺那些大的肥的羊,闹得不得了;甚至于要把羊先杀了,大家再均匀分肉,以免互相争夺。这时,甄宇也是做着五经博士的,觉得杀羊分肉是很可羞耻的事。因此就自己先拣了一只最瘦小的羊,于是才免了这种无谓的争执。后来光武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就把甄宇叫做‘瘦博士’。

在时下的生活实际中,像甄宇那样的人太少了,争名夺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更是急于谋取自己的利益,很少想到谦让,更谈不上替别人着想。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吕坤在《呻吟语》里说过:“肯替别人想,是第一大学问。”

我希望青年朋友们经常想想如下问题:

——一事当前,是否先为自己考虑?有没有顾及别人的感受或需要?

——遇到“僧多粥少”的情况,是否考虑到别人比你更需要?也就是说,能否谦让?

——别人占得先机时,自己是否嫉妒眼红?

——别人遇到难处时,自己能否伸出援手?

——别人给予帮助时,自己有无感恩之心?

——别人遇事谦让时,自己有无感激之情?

我在想,如果人人都懂得克己让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在做学问时,应该学会做人的大学问,其中克己让人是很重要的一条。

 

写成于2010330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7992.html

【链接】甄宇简介

 

甄宇(生卒年不详),字长文,汉代北海安丘(今安丘西南) 人。初以《春秋》教授学生。东汉初年,拜为博士,又迁太子少傅,卒于官。

《后汉书.甄宇传》“建武中﹐﹝甄宇﹞为州从事﹐征拜博士”。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又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后召会问'博士'所在﹐京师因以号之。”后用以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东观汉记》曰:甄宇,北海人,建武中,青州从事徵拜博士,每腊,诏赐博士羊,人一头,羊有大小肥瘦,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134.html

 

宋濂勤谨守信

 

宋濂(13101381),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名列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被尊为“五经之师”,与刘基、高启一起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一生勤谨好学,后人赞美他:“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但他嗜书如命,只得时时向人借书。每次借书,他都与人讲好借阅期限,从不拖延过期,人们都乐意借书给他。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决心把它全部抄下来。眼看还书期限已近,他只能通宵达旦地抄书。时值隆冬,滴水成冰。他母亲心疼他,跟他说:“孩子,天这么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一定等这本书看。”少年宋濂答道:“做人要一诺千金,不管别人等不等这本书看,借书到期就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不算数,失信于人,怎么得到别人尊重?”于是他抄书依旧,直到东方既白才抄完。

还有一次,宋濂要出远门去求教于一位著名学者,约定了见面日期。不料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宋濂依然挑起行李准备上路。他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怎么能出门?再说,老师那边大雪封山,你就一件旧棉衣,怎么能挡住深山的严寒?”宋濂说:“今天不出门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不尊重老师啊!风雪再大,我也得上路!”当宋濂身披雪花来到老师家里时,老师由衷地称赞他:“年青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成大器!”

宋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本文取材于《大学(全集)》,海潮出版社(2009),248249

 

改编于201066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22637.html

 

曾参安贫乐道

 

曾子曾参(-505~-435),鲁国武城(今山东嘉祥)人。16岁师从孔子,人品学问俱佳,是“孔门四圣”(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之一,在曲阜和各地孔庙配享孔子。著有后世广为传颂的《大学》、《孝经》等。关于曾子的故事很多,今天专给年青人讲讲他是如何安贫乐道的。

 

纵观曾子71岁的人生,有多次从政做大官的机会,但屡屡坚辞不受,始终从事教育事业,四处授馆,以宾师为主业,著书论道,宣扬孔说。平时也躬耕农田,自得其乐。

曾参22岁,随孔子自卫返鲁,鲁国国君道赠给他“食邑”,他辞而不受,依旧“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见《孔子家语》)。

曾参27岁,孔子卒,托孤于他,他视孔子为父,守墓三年,务农为生。

曾参38岁,武城大夫聘其为宾师,设教三年,上传孔子,下达子思(孔子之孙)。

曾参50岁,齐国想聘他为相,楚国欲迎他为令尹,晋国有意尊他为上卿,均为曾子所拒。

曾参60岁,与子夏等设教于西河一带,从者甚众。

曾参71岁,卧病不起,一天,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的,自认为自己没有官为大夫,不应有此礼遇,让儿子换掉,还没等到换好席子,他就仙逝了。

 

当他固辞不受鲁国国君的“食邑”时,使者曾劝说:“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答道:“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予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别人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再说,无功受禄,不如自食其力。”因此,曾参依旧无怨无悔地过着贫困的日子。

在他晚年之时,先在楚国教书,由于战乱频仍,就转道到卫国。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做大夫,有人建议曾子去找子路,定能获得高官厚禄。曾参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宣扬‘仁’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一直住在西河岸边,冬天手足龟裂,有时三天不开伙,食不果腹,十年未穿新衣,帽缨断开,足趾露出鞋外,却依然乐观开朗,教学之余,散步河边,望着落日,唱着《商颂》,悠哉游哉!

 

宗圣曾参确是值得效法的圣人!

 

本文参考资料:《大学(全集)》,海潮出版社,2009271284

 

写于2010912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463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2272.html

上一篇:科学家风采(1)生死关头见丹心——一记郭永怀
下一篇:科学家风采(2)科学探索无尽期——一记钱学森
收藏 IP: .*| 热度|

14 孙东科 武夷山 孙学军 傅霖 吕新华 尤明庆 齐霁 徐耀阳 王芊芊 周华 陈然 方奎 杨华磊 卢东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