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论文投稿十日谈(上)

已有 7753 次阅读 2010-8-13 09:20 |个人分类:科研方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投稿, 学术交流, 修改, 科技论文

【按】在上大乐乎论坛开博以来,陆续就论文的写作和投稿发表了一些浅见,与博友们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这里汇总相关的十篇博文,以供进一步探讨。编辑时保留了博文的原貌,仅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大家若要参看博友的留言和评论,可通过点击所提供的网址,回到原发之处。这些博文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投稿的意义和一般要求论文投稿策略论文的修改等等。

为了使校外朋友不受下载困惑,第五篇文章的附件直接变成了正文的链接。

要让小文章见大世面了,不禁诚惶诚恐。恳请学界朋友不吝指正。

 

论文投稿十日谈(上)

 

总目录

 

一、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7882.html

二、不要把科技著述弄得面目可憎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9550.html

三、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149.html

四、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续)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2439.html

五、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案例分析)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226.html

六、国刊?洋刊?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8066.html

七、你写论文投稿前有“冷冻期”吗?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2950.html

八、老师给学生改文章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959.html

九、你怎样对待经修改的论文?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87897.html

十、怎样为学生修改科技论文?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6193.html

 

 

汇编于2010728日晨

 

一、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写作和发表科技论文的真实功能是什么?要是时光闪回五十年,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熟稔的朋友就会说,你提的问题太“小儿科”了,发表科技论文就是为了发展科技促进交流呗!可不是吗?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今天却成了问题,要提出来一本正经地进行讨论(此种讨论中我还算是一个后来的参与者),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深思。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方法论或科技论文写作的著作,对此问题都有明确的回答。例如,我手头的普及型的《大学科技写作》(司有和、江瑞松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科技写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交流科学成果,为新的发现提供基础;可以传播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指导工作,提高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水平;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等等。”但是,现在国内做得怎样呢?

曾几何时,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SCI热”。据说,始作俑者是某大学的一位校长,也许他的本意无可厚非,但经过层层提升、节节放大,SCI(加上EIISTP)论文成了评估大学办学水平和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连SCI等检索工具的主办者都感到始料所未及),那些可怜的大学校长、学院院长们老在“数豆子”,清点某一时段的SCI论文。“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于是,老师们跟着“数豆子”,因为,这成了晋升职称、申报奖励、争取科研经费等等的一个“命根子”。学术论文的功能被异化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全国的科技论文总数和SCI论文数节节攀升,已经在世界上名列三甲,而我们的实际科技水平呢?科研人员的实际创新能力呢?别说名列前茅了,充其量达到国际上的中游水平。对此,有识之士曾不断呼吁,科技领导也有所醒悟,目前的情况正在好转。

公正地说,不能全盘否认SCI等在鉴别学术论文水平的作用,SCI论文至少要比那些已成泛滥之势的“垃圾论文”强吧!也不能否认SCI论文作为考核指标的一种功能。我曾问过几位境外的学术界老朋友,他们那里的情况如何?答案是,他们也会“数豆子”(bean-counting),主要是学院院长、系主任他们在数,但对SCI的功效的认识,决没有中国内地那么夸张。国外学者也重视发表论文,记得30年前,我在Brown大学的一位教授朋友对我说,对美国的大学教师来说,“publishing or perishing”(“要么发表论文,要么完蛋”),很严酷。但他们强调的是论文质量,而不是什么SCI!我看到过美国某名校对一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的评估报告,校内外的七位小同行对他的三篇论文进行深入剖析,对论文的优缺点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最后形成肯定性的结论,他们并没有追求论文的数量。

“数豆子”热造成了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泛滥,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术不端之风。为了迎合“数豆子”潮流,一些学术水平低下、学术道德有亏的“小人”大搞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有之,伪造数据者有之,一稿多投更成了“小菜一碟”,弄得“方舟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尽管这种“害群之马”绝对数量可观,比例上还是小的,可是一旦他们的伎俩得逞,却为害甚烈,不但造成了学术竞争上的不公平,要是这种“小人”成了学科带头人,还将危及年青一代的成长。事实上,在“数豆子”热的烘烤下,新生代中滋长了某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这是老一辈学者和我们中生代学人最感忧虑的。

要改变现状其实不难,只要做到:

l        从思想上认清发展科技事业和培养科技英才的正确途径;

l        从观念上认识学术论文的真正功能,还它以本来面目;

l        破除形而上学的浅薄观点,从办学理念、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等全面的角度评估高校,别搞什么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教学大评估”,特别不要以“数豆子”的方式来判定单位的学术水平;

l        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千万别以SCI论文作为评估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标准,以其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社会效果来全面考量教师的科研能力。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但愿经过上下努力,能彻底清除那一时的阴霾,还学术界一个清平世界!

 

写于2009221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7882.html

 

二、不要把科技著述弄得面目可憎

 

在写科技论文时,有些青年作者不注意写作技巧,把作品弄得面目可憎,令人难以卒读,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往往影响了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

看看上个世纪一些著名的写家,如鲁迅、巴金、茅盾、钱钟书……,他们的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斟字酌句,行文简洁,能够扣人心弦;再看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苏步青、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他们的著作无不文字生动,简短流畅。最近我翻译了钱学森先生的英文论文“On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除了欣赏他的学术水平以外,对他的文字表述功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科技著述本来就比较枯燥,如果你再把它弄得面目可憎,那就一定无人问津,不但外行不会看,内行也会敬而远之,这样就达不到学术交流的目的了。

科技写作的常见问题是:

——脉络不清。没有丝丝入扣地介绍:研究意义;工作动机;前人成果;遗留问题;本人创新;主要假设;理论框架;所用方法;所得结果;结果分析;主要结论,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艰深难懂。用一大堆艰涩的术语堆砌起来,用只有自己才懂的语汇来阐释问题;

——语言贫乏。用来用去几个词汇,缺少变化。例如,我的一位学生,综述前人工作时,接连用了七八个“derive”,读来索然无味;

——叙述冗长。很多年青作者语言罗嗦,叙述重复,把句子写得拖拖拉拉,搞不清主语谓语在哪里;把自然段弄得老长老长,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

这里只说说最后一点。

根据我的科技写作经验,科技著作中的句子的平均长度可以长于文学类著作,但也不宜过长,句子的平均长度以15字左右为宜。如果科技论文的句式都是简单句,就会显得有点傻;然而,如果全是从句套从句,长达50100字,也会让人找不到北。

太长的自然段最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如果一段几十行,又不标重点号,就会给人一种读不到头的感觉,不容易掌握作者的思路。所以,我以为,科技著述的自然段的平均长度以6行为宜,太短,说不清问题;太长,惹人生厌。

每一章节也不宜过长。大凡人们读书常要有间歇,更要紧的需要有一种“成就感”。读了一个时段后,发现:“啊哈,我又读完了一节(一章)!”心里就会有点得意,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不知博友们是否这样,我自己常常这样,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往后翻书,看看还有多久可看完一节(一章)。一旦读完,就十分兴奋。

科技写作是一门学问,已有很多专门著作。但是我认为,最好的老师是实践,动脑筋的实践。

 

写于201044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9550.html

 

三、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

 

科技论文完成之后,怎样投稿?这里面大有学问。经常发现刚入门做科研的青年朋友很困惑:论文怎么投稿才能尽快发表?怎样才免得遭拒?审稿意见很差劲,怎么办?怎样与编辑打交道?这里,积自己多年投稿的经验教训,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要解决投稿问题,需要在如下五个方面下足功夫;

l        充分调研。科技刊物如汗牛充栋,要从中做出正确适宜的选择,必须搞好调研。针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了解可发表本人论文的国内外各主要刊物(通常约为2030种),对这些刊物的主题、发表论文的类别、读者对象、检索层次、质量档次、发表周期、论文版式、投稿方式等等了如指掌。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将这些刊物分一二三四档次(现成的SCI分区不大科学,仅供参考),投稿时就心中有数了;

l        自我评估。对自己已完成的论文要有个科学的评价。评价标准是钱伟长先生提出的三类:1、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2、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或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3、用老方法解决老问题。若是第一类的,尽可投到一二档的刊物;若是第二类的,可投向二三档的刊物;若是第三类的,最好别投,有时学生急需凑数(政策造成的!),不妨试投到国内学术会议(意义极为有限)。最要紧的是:论文必须有或大或小的原创性(originality),没有原创性的工作,除了研究生练兵,别无用途。有了好工作,要努力找到好婆家;投稿时不妨从高到低地选择目标刊物,尽可能把阶段性学术成果在国内发表,把优秀成果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能投国外刊物的,可以投到国外(但别投很低档的杂志),因为科学无国界,但必须兼顾国内主流刊物;

l        斟字酌句。论文的表述形式必须优美流场,中英文概莫能外,应严格按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完成。英文稿必须做到可读,在信(faithful)、达(fluent)、雅(elegant)这三方面中至少做到前二者;

l        学会争论。国内小同行少,审稿人经常是大同行;国外的情况好一些。对审稿人的意见,应批判接受、从善如流、学会争辩。只要编辑让你修改或重新投稿,那就发表有门了。认真审读审稿意见之后,他们说得对的,马上接受,进行整改;说得似是而非的,加以澄清;说得毫无道理的,要与之argue,论据要充足(尽可能引经据典),态度要客气,语气要婉转,但决不低三下四,大不了改投它刊;

l        注意礼貌。与编辑交往时必须注意基本的礼仪。有的年青人写回信时开首用编辑:“Editor,极为不妥。应改称“编辑先生”或“Dear editor”或“Dear Mr/Ms ×××”。对编辑的劳动应尊重,不论怎么处理你的稿件,你都应示谢。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可作为给编辑部信件的附件,应照录原件,按条回答,语气一定要客气,特别应感谢审稿人的中肯意见。应在规定期限内提供修改稿,修改要超时的,应事先打招呼。

如果你做出了好工作,又做到了以上五点,那么,你一定能在投稿中无往不胜。

 

写于200913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149.html

 

四、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续)

 

一年之前,我发表了博文“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2009-01-03),引起了广泛注意,点击次数达900次。这一年期间,产生了一些新想法,讲述于下。

 

钱伟长院士说:“应该把我们在科研中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投到国内刊物上。

谷超豪院士说:“要把最好的文章投到国内发表。

许智宏院士在北大校长任内呼吁,应该更多地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

这些都是真知灼见。

 

然而,目前国内流行的做法还是更认可国外刊物,人们在评估论文时还经常拿SCIIF说事,实在有点不那么科学。更可气的是:有些学校还把国内的SCIEI刊物降低一等看待,发论文奖时打对折,这就更没有道理了!谁都知道,国内刊物成为SCIEI的源期刊非常不易,经过严格遴选,决不比国外一般的SCIEI刊物差,这种做法,说得难听一点是崇洋媚外的奴颜,至少是妄自菲薄的无知。据说,北大已故的廖山涛院士,他的一流学术成果主要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按现时的观点,凭这些论文,别说当选院士了,恐怕教授也评不上,但他的论文篇篇是高质量的先驱性论文,据说他北大为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时,国内无人真正读懂他的论文,只得请国外数学家评审,数学菲尔兹奖的一位获得者对他的工作非常赞赏,因此廖山涛院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据我所知,国内的多数科技杂志办得很严肃,审稿程序相当严格。例如,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等都达到了一流水平,近年来越办越好。有些被这些刊物退稿的论文后来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为什么我们不把优秀论文投到国内的主流刊物上?为什么主管领导要看低国内优秀刊物?

近年来,国内涌现一批英文学术刊物,大多质量上乘。已成为SCIEI的源期刊的日子过得还好,而非SCIEI的源期刊者,则面临严峻的稿源问题,因为“仅以SCIEI论英雄”的余孽未消,博士生论文答辩还在强调“三大检索”呢!各种评选(如人才计划评选,科技奖评选等)更是如此。

鉴别论文优劣的标准在于它的原创性、严谨性和影响力,主要不在于是否发表在SCIEI的源期刊上。诚然,SCIEI源期刊论文的平均水平高于一般刊物,但其中也有一批质量平平的,甚至是“垃圾论文”;而在国内优秀刊物的论文中也不乏“璀璨的明珠”。

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使其获得社会影响,乃至直接投入应用。目前国内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不高,阅读国外期刊的论文的频率远低于阅读国内刊物论文。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应该重视向国内刊物投稿。国内科研工作者做研究用的是国内纳税人的钱,为什么非要“墙内开花墙外红”呢?直接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服务不是更好么?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历来认为“科技无国界”,主张应把一流学术成果投到国外优秀刊物,但是反对以各种理由排斥国内刊物的论文。正确的做法只看论文的学术质量及其影响,由此区分其优劣。

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变强,也许在几十年后,本文提出的问题再也不会成为问题了。

 

鉴于上述,我把2009-01-03的博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修改为“投稿时不妨从高到低地选择目标刊物;兼顾国内外的优秀刊物,尽可能把阶段性学术成果在国内发表,把优秀成果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

希望这一观点得到认同,并欢迎博友参与讨论。

 

写于201021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243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2558.html

上一篇: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4:浅谈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
下一篇:论文投稿十日谈(中)
收藏 IP: .*| 热度|

11 胡贝 龙涛 王桂颖 郭战胜 张卫 唐小卿 李冰 曾庆平 陈旭宁 xiexmbs shuishouso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