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胡杨林的“三千岁说”只是个艺术化的说法 精选

已有 11762 次阅读 2017-11-18 22:16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胡杨, 三千岁说真伪

胡杨林的“三千岁说”只是个艺术化的说法

花开烂漫

艺术家看到的除了美丽还是美丽

科学家看到的却是生命的延续

潮涨潮落

艺术家看到的是大海的澎湃与律动

科学家看到的却是月球的引力

蜜蜂飞舞

艺术家看到的是集体的劳作与勤奋

科学家看到的却是无奈的苦力

月圆月缺

艺术家看到的是悲欢离合

科学家看到的却是岁月的更替

题记:摘自我的诗集《心曲·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区别》

我之所以要将以上这首诗作为本文的题记,是因为,艺术家向人们、向公众展示的是浪漫,大多是不太计较真伪的;而科学家向人们、向公众揭示的是现实,力求真。在我的《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区别》这首诗中就举出了现实中的几个小例子。其实,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下面要讲的这个话题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中秋节我去了额济纳。那里的胡杨林全国有名,受人追捧。

在胡杨林景区的大门口,赫然举着一个大幅广告牌,上书:“三千年的等待  只为等待你的到来”。这条广告语源自于“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说法,经一位很有文采的文人加工,就摇身变成了这句很精彩的广告语,惹得游客纷纷站在广告前留影,不枉了人家“三千年的等待”。


“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说法(我们姑且称它为胡杨树的“三千岁说”)一经传播,很多人都信了。在去胡杨林景区不远处的怪树林时,我就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这是一个四口之家,一家人走累了,便坐在一棵倒毙的胡杨树干上歇息。父亲说:“咱们坐着的这棵树有三千年了,三千年前是哪一年?”儿子对历史比较了解,回答:“三千年前就是公元前983年,那还是西周时代。”“那么早,好有历史感哎!”这是儿媳妇在慨叹。母亲摸着粗糙的树干也啧啧称奇。听得出,这一家人的这段对话所依据的基础就是胡杨树的“三千岁说”。也由此可见,胡杨树的“三千岁说”“流毒”甚广。

而真实的胡杨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植物学家讲,一株胡杨树的寿命一般在100至300年,再长也长不过半千岁,也就是五百年。由此可见,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的说法至少要打上50%的折扣。

那么胡杨树“死而不倒一千年”的说法可否成立呢?因胡杨大多生长在极旱荒漠地带,环境使然,胡杨不得不努力适应着周边及地下的环境才能生存。荒漠化地带缺的是水,为使自己多从地下汲取到水分,胡杨便进化出了一种得天独厚的生存本领,最深可以将根部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并深深根植于大地,体内还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以备干旱时节的不时之需。正因为根系的发达,胡杨树不管是在生存期,还是在生命结束后,一般是不会轻易倒掉的。至于可否坚持千年不倒,也许会有几棵千年前死掉的胡杨树至今屹立着,但屹立不倒的胡杨在所有死去的胡杨中占比几何?因没有科学的统计,所以也就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假设,绝大多数的胡杨真的是“死而一千年不倒”,那么,无论是在新疆的塔里木,还是在内蒙的额济纳,我所见到的胡杨树应该是“死而不倒”的多于“生而不死”的,毕竟这种古老的树种在这些地方已经生存了几千万年了,特别是近些年因干旱缺水和人为破坏因素,胡杨林面积锐减,减的肯定是活着的胡杨,而不应该是那些死去的胡杨。可我见到的却是,在大片的胡杨林里,98%以上是活着的胡杨,死掉的屹立不倒者可谓凤毛麟角。难道那些死掉的胡杨树都被当地人背回家去当柴烧了?不得而知。



至于“倒而不朽一千年”,这句话说来并无多大意义,甚至应该悲哀。为何这样讲?做个比喻,何处出木乃伊?肯定是在荒漠地带的地区,而在南方多水的地区是发现不了木乃伊的。胡杨之所以死后不易腐烂,正是因为这些死掉的胡杨树处在干旱的荒漠中,树体的水分迅速蒸发掉了,基本没有可以引起腐烂变质的微生物存在,树因此不腐。就这么简单。有人说,假设将其它地区的不管什么树种的死树也运到与这些胡杨树相同环境中度过死后的时光,也都能落个“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赞誉。


说了以上这么多,是不是要批评文学家们,你们太浪漫了,凭空弄出个胡杨树的“三千岁说”,搞得普通民众都死乞白赖地要学习胡杨树的“三千岁”精神。不!不仅不批评还应大力提倡。为何如此?文学家并不是科学家,对许多事物无需过于较真儿,也恰恰是因了他们的浪漫而捧红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当李白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并未有人指责诗仙胡乱估出了庐山瀑布的落差高度,反而是纷纷跑到庐山去欣赏这一奇观。李白又在夸张了,他在《北风行》诗中讲:“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话谁都不信,但却听得那么顺耳,因为谁都知道诗仙这是在比喻。既然古人可以浪漫、可以夸张,今人为何不可以浪漫、不可以夸张?

其实,胡杨树的“三千岁说”不过是求个整数,因为,中国人向来有这个习惯。例如:“高楼万丈平地起”,万丈高的楼房?33公里高?这个高度即使是现代化的今天也没人敢想,可我们的祖先敢想。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家都很熟悉,又对仗、又励志。形容山特别高要说万仞;说雨落在了沙滩上要说“雨打沙滩万点坑。”

综上所述,我们不要对发明了胡杨树“三千岁说”的文学家有半点质疑。在这里,笔者倒要批评一下科技工作者,在文学工作者将胡杨树的“三千岁说”炒得如此火爆的情况下,我们再做什么?似乎为此而站出来进行科普的科学家少之又少。反正我在新疆的塔里木、内蒙的额济纳只见到了胡杨树的“三千岁说”大行其道,而未见到相关的科普介绍。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最终还是找到了胡杨树生存年龄的确切说法,是在中科院官方科普平台——“科学大院”网站上发现的。

写于2017年11月1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85839.html

上一篇:我有个叫委内瑞拉的同事(小说)
下一篇:呼伦贝尔大草原
收藏 IP: 123.113.38.*| 热度|

17 韦玉程 李学宽 高建国 黄永义 张晓良 李方和 陈学雷 吴明火 文克玲 胡华明 杨正瓴 王家冰 侯沉 武夷山 董全 杨金波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