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YY

博文

[转载]中性、碱性土壤速效磷含量检测试剂盒 (货号:NM-W-0648 微量法100T/96S)

已有 154 次阅读 2024-11-25 15: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一、产品简介:

植物吸收的磷主要是H2PO4-的形态,因此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是评价土壤对作物磷供应能力的一种手段,对于施肥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用弱碱法提取溶性磷和吸附态磷,钼蓝与磷酸根生成880nm有特征吸收峰的物质,通过测定880nm光吸收,即可计算磷含量。

二、试剂盒组分与配制:

试剂名称

规格

保存要求

备注

提取液

液体120mL×1

4℃保存

试剂一

液体2mL×2

4℃避光保存

试剂二

粉剂×2

常温避光保存

标准品

液体1mL×1

4℃保存

10μg/mL标准品母液

工作液配制:临用前每支试剂二中,加入1.4mL试剂一,充分溶解,配好的工作液应为浅黄色。若变为蓝色则为磷污染,工作液应现配现用

【注】全程操作需无磷环境;试剂配置最好用新的枪头和玻璃移液器等,也可以用一次性塑料器皿,磷污染。

三、需自备的仪器和用品:

酶标仪、96孔板、台式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研钵、天平、可调式移液器、漩涡震荡仪30-50目筛和蒸馏水

四、操作步骤

建议正式实验前选取2个样本做预测定,了解本批样品情况,熟悉实验流程,避免实验样本和试剂浪费!

1、预实验样本制备

新鲜土样风干,过30-50目筛,建议称取约0.1g土样,加入1mL提取液,振荡提取30min10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待测。注】:称取按照土壤质量(g):提取液体积(mL)110的比例进行提取

2标准溶液的配制:10μg/mL标准品母液用提取液稀释成1086421 μg/mL的标准溶液备用。

编号

稀释前浓度(μg/mL

稀释液体积(μL

标准液体积(μL

稀释后浓度

μg/mL

S1

10

-

200

10

S2

10

100

400

8

S3

8

125

375

6

S4

6

160

320

4

S5

4

200

200

2

S6

2

200

200

1

3、预实验上机操作:

 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880nm

 操作表

试剂名称(μL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样本

40

-

-

标准溶液

-

40

-

提取液

40

40

80

工作液

20

20

20

蒸馏水

100

100

100

充分混匀,25℃静置30min880nm读取吸光值A,分别记为A测定、A标准、A空白,计算ΔA测定=A测定-A空白,ΔA标准=A标准-A空白。(注:空白管只需测1-2次)

4、正式实验:

 预实验测定吸光值超出标准吸光值线性范围:高于最高值建议将样本适当稀释后再进行测定于最低值建议适当增加样本质量W后再进行测定并将改变后的WD代入公式计算;

 确定好最适实验条件后,正式实验样本制备同预实验样本制备;

正式实验按照预实验上机操作步骤进行(标准管和空白管预实验已做,正式实验可选做)。

五、结果计算:

1、以各个标准溶液的浓度为x轴,其对应的ΔA标准为y轴,绘制标准曲线,得到标准方程y=kx+b,将ΔA测定带入方程得到xμg/mL

2、按样本质量计算:

土壤速效磷含量(μg/g土样)=x×V1÷W×V1÷V×D=x÷W×D

 

V1:加入样本体积,0.04mL           V:加入提取液体积,1mL

W:样本质量,g                     D:稀释倍数,未稀释即为1

 

注意事项

1工作液应现配现用,正常颜色为浅黄色,如有变色或变蓝则均为失效。

2此法具有微量、灵敏、快速的特点。所以对测定所用试管或EP管等试验器材均要求严格无磷。

3显色结束后应立即检测。

496孔板检测时,注意板孔中的液体有无气泡,如有气泡应排除气泡后再测定O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89971-1461612.html

上一篇:[转载]酶联免疫Elisa检测样品要求
下一篇:[转载]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GhGRPL基因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收藏 IP: 59.174.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