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国民心态观察之三——忧思大学

已有 4836 次阅读 2010-5-4 12:55 |个人分类:历史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变迁, 大学之道, 大学之忧

最近看了冰点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忧思大学》,作者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刘东。
 
文章从民众对大学的认识出发。民众是在仰望大学,特别是在媒体的宣传下。那样的大学是失真的。举一例: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的一本近著,英文标题原为《我们未尽潜能的学院》(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没承想这本书的中译本,或是受思想惯性的制约,又把它硬改成《回归大学之道》,不光连一个字都没有对上,反把作者原有的一层检讨的意思,粉饰得干干净净,足见所谓“大学之道”的套话,竟是何等的顽固,何等的媚俗,何等的误导!
 
作者把时下热议的“大学之道”的讨论引向了“大学之忧”的思考。他的介绍从西方教会大学的建立开始,经历了英国大学的辉煌,接着是德国模式的确立,近百年美国大学的统治。从“大学是一切知识与科学、事实与原则、探究与发现、实验与思辨的至高保护力;它划出才智的领域,使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投降。”到“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追求知识、解决问题、鉴别成就以及培训真正高水平人才的机构”,再到今天“美国的大学狂热地求新,求适应社会之变,求赶上时代,大学已经彻底地参与社会中去。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倚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knowledgeindustry)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象牙塔内与象牙塔外的界线越来越淡漠,甚至泯灭了。”
 
反观我国大学之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京师大学堂于世纪之交建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18年12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宣称:“我们所说的‘大学’并非仅仅是个按照课程表授课,培养出大学毕业生的地方;它实际上是在共同关心的知识领域里从事研究,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以便提供给国内外学者的地方。”这一定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的精神坐标。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十年开创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
 
1937-1945年,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文化传奇。因为日军侵略,中国当时的著名高校悉数西迁。西安的西北联合大学,昆明的西南联大,重庆的中央大学,贵州遵义的国立浙江大学。这些战时学校汇聚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人才,列举几位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他们带领老师和学生辗转跋涉上万里,安顿在大后方,艰苦朴素,严谨治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延续着中国学术的命脉。同时也要感谢抗战中的国民政府,它把当时全国第二大财政开支拨给了教育(第一大开支当然是抗击日寇的军费)。一个民族的希望正是体现在这里。
 
解放后,为了“赶超英美”,院系调整风起云涌,许多综合性大学逐渐蜕变为了工科大学或专业性极强的部属大学,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大学正如哈工大的校训一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造就了一大批合格过硬的学科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栋梁之材。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发展迎来了黄金期,成为了精英教育的殿堂。但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大众对学历要求逐渐增高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扩招从构想变为了现实,培养质量的下滑在所难免。不得不引起教育界与社会大众的“忧思”。
 
大学在变迁,克拉克·克尔(加州大学前校长,《大学之用》(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的作者)笔下那个与传统指向渐行渐远的钟摆,大约是划出了这样的偏转弧线:
 
重心究竟在于培养学生——还是由教师进行研究示范?
学生究竟应当被教导成完人——还是被培训成技术性专才?
范围究竟要旁及到博雅通识——还是锁定在偏科发展?
检验标准究竟是教学效果——还是承揽科研项目的数目?
教授地位取决于学术水准——还是资金募集的能力?
氛围究竟应当尽量超脱——还是鼓励功利与实用?
校园究竟应当单纯而寂静——还是显得嘈杂而活跃?
规模究竟应当有所控制——还是能发展多大就多大?
学校究竟属于有机社群——还是杂糅而成的知识集市?
大学究竟应当尽量自治——还是密切联系国家与财团?
办学究竟突出科技发明——还是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
教师应像个探索型的学究——还是管理型的知识老板?
校长应做个学术人格的楷模——还是掌管知识机器的官僚?
应该基于理念去因应外部变化——还是根据外部变化来调适理念?
 
面对这样的渐行渐远,我们怎能不忧思今天的大学。再加上如今愈演愈烈的大学排名之风,争创“世界一流”之势,大兴土木之举。使得大家越发地看不明白。我该相信谁?谁才是真正的一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763-319565.html

上一篇:国民心态观察之一——从盗版书说起
下一篇:“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从两位工程界的泰斗看工程师的责任观
收藏 IP: .*| 热度|

24 郝震冬 陈绥阳 何士刚 许浚远 马臻 樊晓英 张伯武 侯成亚 彭春艳 邓景华 曹丽 黄璐 贺爱群 李萍瑶 周灵娜 刘广明 刘波 仇三水 夏飞 杨其 田兆贤 passerby dashan007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