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这个话题,我想很多人会认同这个观点的,其实教学和科研一样,都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先讲讲教学,我们的文化自古到今,一直强调“学”,“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和“听”,根本不给他们主动思考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上课时,老师搞“一言堂”,学生脸上毫无表情,一脸茫然,看上去时间花了不少,但是我们的教学效果真的很差,至少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把学生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叛逆心理扼杀了,这是毫无疑义的,学生们都成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受害者,但反观西式教育,课堂上“学”和“做”的比例接近1:1,甚至更低,“做”就是让学生主动思考、动手、推理、解决问题的一般化过程,强调的是“尝试”去解决一个小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非常高效的,学生不仅知识掌握的扎实深入,而且创造性和怀疑的哲学就此养成,受益终身。再回头看我们的教育模式,整个社会热衷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什么蓝墨云等等,到处开花,但是好像我们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什么质的改善和提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出了问题,平台终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就比如板书教学是一种手段,后来出现的课件教学是另一种手段,而现在的平台是一种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的手段而已。可惜的是,我们很少有人特别是教育决策者意识到我们的目的是学生,不是供给侧(教学手段)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目的性一直没有搞清楚,在学校,毫无疑问的是教师和学生才是主人,主体力量,而其他的一切要围绕这个主体力量服务,行政部门一定是服务型部门,教育要回归到学生和教师,这才是正确的,进一步来讲,对于“教学型”学校,那学生就是主体力量中的主体,教师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做文章。改变教学手段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而应该是教师引导性的去教,给学生少量时间去“学”,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学会“尝试去做”,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让教学效果大幅提升,“互动交流”和“及时反馈”是强调的,基于案例主题的学习,基于实践、项目化、任务化和情景化的学习,基于创造性地“做”的教学模式,才是大力提倡的。大家想想,现在不管上什么课,学生都要在课堂上玩手机,不管你是板书,还是PPT,还是互联网教学,其实质强调的都是供给侧教师,强调的都是学生的“学”,根本没有把学生主体重视起来,让他们被动去接受,不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和条件,也不给他们“做”的机会,学习效果不会有质的改善,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反思的地方。
谈到科研,道理也一样,我们做科研也必须重在“做”,而不在“学”,俗话说“学无止境”,没有目的性的“学”是最大的浪费时间,毫无意义,而改“听”“看”(学为主)为“推导”“动手”“思考”“写作”“提问”(做为主)的教育,科研模式,必定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一个人的兴趣和天分,我们的几乎所有孩子发现不了自己兴趣,实质上是传统教育方式,缺失了“做”这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及把几乎所有孩子的好奇心剥夺了,也扼杀了大量天才,所以科研也要鼓励学生去敢想,敢“做”,而这是及时发现天分好的孩子的秘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