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有学生在QQ向我提问:老师,我在《道德经》中看到一句话“不尚贤,使民不争”,大概是说,如果不要特别其中有贤能的人,就不会导致民众之间为了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自己有点疑问:自古官职不是有贤者居之吗?贤能者才能引领一方。若是不举贤任能,何以政通人和?
说实话,学生的问题一时难住了我,昨天请教学中文的老师,又查找资料,回复如下。
1.这个问题涉及到儒家和道家根本不同的宇宙观和政治道德观。“不尚贤,使民不争”是道家思想,中国传统政治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兴贤授能,是儒家治理国家的一种方略。而道家是出世的,有着更为宏大的宇宙观。
2.一定要理解道家的整体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是他的理想世界与主张:返性归朴,回归自然,道家认为人的一切有为之举都是对人性和自然的破坏,包括制度,礼仪,文明,因此,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所有人能够从人性本真出发,消除纷争,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抛开礼仪圣人,顺应自然去生活,国家自然就治理好了。不尚贤了,老百姓自然不会为功名利禄去争夺,国家自然可以大治了。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不尚贤”,而是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尚贤”,反对人为的干预;不是不治,而是顺应自然去治。而儒家是主张进取的、人为的、努力的。
3.需要清楚这些思想提出的背景。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土崩瓦解,封建制度尚未形成,读书人都在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主张,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号称“显学”。各家在具体主张上各有不同,比如人才问题,儒家墨家法家都主张尚贤,但对人才的要求有诸多不同,到家刚好相反,因为当时的人对社会发展的根源认识不足,看不到生产力的发展使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因此,儒家大多主张全面恢复周礼回到奴隶制时代,有浓厚的复古倾向。儒墨法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认为恰恰是人们太多的有为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纷争,要改变局面,就应弃绝一切智慧和文明,回到原生状态,才能返性归朴,回归自然。因而,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国家不要太大,人不必太多。庄子批评的更彻底,主张人应该像牛马一样悠游自在,以表达对社会尤其是战争的不满。
4.这个观点的局限性。批判社会的同时没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的办法又眼中脱离社会现实,好比让人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但这种主张教给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正话反说,正题反做”,最富有辩证法特点。我们的教材中也总是列举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