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nl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ronli

博文

为何大家都对中文期刊有怨言?——浅谈中文社科期刊存在的问题

已有 3559 次阅读 2020-4-10 22:33 |个人分类:学术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文社科, 期刊, 杂志, 审稿, 国际化

  目前国内学术生态的趋势是对中文期刊越来越重视,这一转向的重要原因,说是“学问要做在祖国大地”,所以成果要首先发于国内中文期刊,不能一窝蜂地往国外SCI或SSCI去投。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科研经费相当一部分都作为版面费交给国外这些SCI或SSCI期刊了。所以这些倾向要纠正。重视国内中文期刊的规定就顺理成章地制订出来了。有的学校规定,评职称或博士毕业必须有一篇中文期刊代表作。这可能是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国际化以来重要的转变。加之今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又发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大有重新检讨之势。我们学校也在要求职称评定中必须有中文代表作。至于其中的孰是谁非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仅仅谈一下本人对社科类中文期刊存在问题的看法,以供讨论。

   自从研究生和博士以来,大大小小,重要期刊、CSSCI、北大核心之类的各类型期刊都投过,见识过不同的期刊的风格。但最近中文期刊投稿和发文个人观察出现了下列新动向:

  1.最近不少老师和研究生反映社科期刊越来越难投了,拒稿率很高。我原以为,可能是我们的写作水平下降了,文章质量不行。但和其他985或名校同行交流时,也反映同样问题。看来文章质量不是拒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我最近浏览了十几种杂志,包括他们的用稿要求,从中可看出一点问题:有一个杂志是经济管理类排名前几的,和原来不同的是,现在前面好多篇都是一些名人的约稿之类的,篇幅不长,6页左右,就某个问题给出政策建议。这样就大大挤占了本就不多的版面,后面真正的学术文章就不多了。发现,不只是少数期刊这么做,其他社科类期刊都有类似的安排。这似乎代表着某种用稿倾向。

   2.最近几年频繁地参加过各类学术期刊组织或各学院组织邀请各编辑部人员参加的各类小型学术会议。虽然是小型会议,但这类会议参会的门槛条件却非常高:论文必须入选。这个条件本来很正常,但这些会议的选稿标准非常高,几百个人投,最后也就20来篇(甚至10来篇)入选。会议通知上往往写明一旦入选可进入某期刊的匿名审稿程序。而且往往杂志社每年这类会议通常有10几场,大大挤占了正常渠道投稿成功的概率。主办单位招待期刊人员也特别重视,(以下省略300字)………

   3.还有一个现象是,现在期刊编辑部的电话都非常难以打通。即便打通了,往往一句话打发你了,“自己看审稿系统”“你的稿子不归我管”………,态度较之以前好像有明显的不耐烦。也可能缘于稿件量的增大,不缺少稿源吧。

   我自己发不发倒无所谓,有时候为了研究生毕业,也会低三下四地,生怕得罪了这些编辑。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和研究生们建议,多考虑SSCI或SCI期刊,至少守着投稿系统就行了。与国外SSCI或SCI期刊相比较,国内中文社科期刊要想保持国际竞争力(不是国内吹捧的排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办刊的网络化程度落后。与国际刊物相比,可以说多数中文社科类期刊规范性不足。有的甚至连个投稿网站都没有,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求投稿人打印寄去,美其名曰“作者就会重视,认真起来”,我猜可能就是为了节省杂志社的打印纸!有部分期刊虽然有网站,但从来不更新,也没有投稿指南之类的,部分虽然有投稿系统,但从来不用,反而要求作者直接邮件发给各责任编辑。有些期刊虽然有投稿系统,但要求作者再打印寄过去,否则不算投稿。

  2. 审稿流程混乱。国际刊物通常都有一套规范化的审稿流程,比如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reconsideration after major revision,awaiting EIC decision等模块,这个大家一查就知道什么阶段,也方便大家对此等待或交流。国内中文期刊,特别是社科期刊,各家都有各家的规矩,即便是审稿系统也互不相同,决定程序更是什么过程都有,到了某个阶段,就不清楚还需要等多久。就是到终审阶段了,那也不是差不多了,往往偶然性因素更多。部分期刊可能只需要一个外审人,然后杂志最后决定,稍规范的期刊要找两个或以上的审稿人。如果期刊能正常地邀请了审稿人,说明这类期刊总体上算是流程规范的期刊。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期刊,你不清楚是如何审稿的,有没有找审稿人。

     3.不尊重作者。我相信大部分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在乎的,所以投稿也是慎重的,一稿多投也只是少数。部分期刊收稿后很快拒稿倒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碰到过几个期刊,投稿后显示收稿。一般这类杂志都会标明如三个月未通知之类的可以改投,但快三个月的时候,你再去查稿,依然是“收稿”,就是它压根就没理你。当你忐忑不安地电话询问时,第二天你再查稿时显示“已退稿”,也就是无缘由地拖了你三个月。有的杂志只要你打电话,结果是必退稿。更无语的是,我碰到过一个期刊,“收稿-编辑部分稿-外审-外审意见修改(只是修改一些格式等问题)-退稿”,随意性极大,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外审专家。还有一个期刊,它的系统流程,压根就不显示过程,只是用1,2,3之类的数字代替,这编辑都懒成这样了?(见下图)

image.png

还有部分期刊,从来就不给你审稿意见,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4.其他问题。国际期刊格式什么的都有后续加工处理,作者只需要提供一些解释或添加一些东西即可。国内理工杂志,格式什么的基本统一。但社科类期刊几乎每个期刊一套标准,每投一次就需要对参考文献等内容修改一次,特别麻烦。

   所以,目前中国学术不是国际化过多过分的问题,是仍然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供给方期刊这一块国际化仍然不足。由于国内期刊总体上是卖方市场,作者话语权极小,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我每次会议上,大家毕恭毕敬地不是现场的某个院长,而是某著名期刊的编辑!不解决以上问题,中文社科杂志永远走不出国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4881-1227596.html

上一篇:美国人的日常治理与规则意识
下一篇:国内期刊的奇葩规定
收藏 IP: 36.5.100.*| 热度|

10 史晓雷 王安良 张学文 刁承泰 帅凌鹰 杜学领 蔡宁 罗娜 朱志敏 王汉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