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羽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yuxiao 诗言志,以象贵。

博文

七绝·《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转化的灵感(14——21) 精选

已有 9660 次阅读 2012-6-15 11:05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中国, style, center, xml

 

七绝·《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转化的灵感(14—21)

 

2012-6-15

 

 

14、中华豆腐


【解说词】在煮沸的豆浆中,变性的蛋白质和石膏相遇后迅速发生胶凝作用,这种变化如此巨大,以至于在瞬间就可以觉察到。2000多年前,正是热衷炼丹的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中用豆浆培育丹苗时碰巧加入了石膏,于是无意间促成了豆腐的诞生。

 

 乳浆膏粉化玄玄,

玉液胶凝一瞬然。

王府丹砂终幻灭,

 黎祁传续两千年。

 

 

玄玄:《老子》玄之又玄之省。指道家所称的道。形容道的深奥、微妙。《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谈空空於释部,覈玄玄於道流。李周翰注:覈,考也;玄玄,谓玄之又玄也;道流,谓 老子 也。《法苑珠林》卷六九:或阐玄玄以化民,或明空空以救物。

 

黎祁:豆腐的别称。 宋陆游《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自注:蜀人以名豆腐。清郝懿行《证俗文》卷一:淮南王弄术成豆腐,豆腐一名黎祁。

 





  

15、素斋


【解说词】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来源于植物的豆腐,既符合严苛的心理戒律,同时又能在营养上给予身体最大的支持。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惟一能够媲美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修行的生活很清苦,即便是进餐,也是一种功课。事实上只有中国的汉地佛教,才真正将食素作为一种戒律来遵守。这深刻影响了一千多年间中国人的素食传统。

 

和德精神美食材,

 啜之可以解愁怀。

禅林野寺修行地,

 常向寮房供素斋。

 

 

啜(chuò):《说文》:啜,尝也。《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唐韩愈《送穷文》:子饭一盂,子啜一觞。

 

寮房:寺庙中的僧舍。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殿旁有甬道,通一耳室,余意其为住僧寮房,故止步弗入。


 







 

 

16、建水豆腐


【解说词】(制作建水豆腐的工序):

1. 把不成形的嫩豆腐紧紧包裹起来,挤压出水分后,豆腐才会成形。

2. 有些豆腐已经略显微黄,但这种程度的改变远远不够,姚贵文还要再耐心等待几天。干瘪坚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成熟的标志,这种变化来自于自然发酵。

3. 炭火的热力,让坚硬的豆腐迅速膨胀,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发酵的面团。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由风干和发酵打造出的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调料各有不同,但是对姚贵文来说,豆腐本身的质地才是最重要的。

做豆腐的各个环节都和水密不可分。拥有128口水井的建水人很懂得水。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豆腐酶成味更醇,

临盆炭烤热膨匀。

三分豆粒七分水,

知水无如建水人。

 




  

 

17、毛豆腐


【解说词】豆腐上浓密的绒毛带给人们丰富的联想,比如说动物。这里的确有生命。白色的细丝是毛霉菌的菌丝,是它们赋予豆腐新的活力。很难想象这种食物是如何诞生的。菌丝间细小的颗粒是散落的孢子,那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深谙美食的徽州人是毛豆腐的知音。吃法可繁可简。在老徽州眼中,一点辣酱就可以让炭火上的豆腐锦上添花了。

 

细密绒丝漫费猜,

晶莹孢子落菌苔。

徽州食客真知味,

辣酱如花锦上开。

 



 

 

 

18、奶豆腐(奶酪)


【解说词】在800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在远离北方草原的云南大理,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来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场院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草原乳酪是珍庖,

 大理奶糕为上肴。

能使胡儿驰骏马,

  可教白子奏钲铙。⑺ ⑻


 

珍庖(páo):珍美的食品。 元虞集《独石坠马寄溉之学士敬仲参书》诗:给札修辞持玉笔,赐羹充腹出珍庖。明郑真《雪诗》:宝瓮羔为酒,珍庖鹿进臡。

 

上肴:上等菜肴。《淮南子·精神训》: 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

 

白子:历史上云南大理地区曾有“白子国”。大致与战国相当时期白族第一个王国---白子国(亦称白国)形成,从春秋至唐初,白族先民的对外商贸交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昆明、东(西)洱河蛮、渠敛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诸部先后臣服于白子国。又大理白族男人也称“白子”。

 

钲铙(zhēng náo):指铜锣。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钲》:《黄帝内传》曰: 玄女   铸鉦鐃,以拟雹击之声。今铜锣其遗事也。 梁章鉅 《归田琐记·请铸大钱》:又如大小鉦鐃,与鼓相配而鸣者,为岁首戏乐之具,从前惟富户乃有之,近则中小户亦多有之。

 

 










 

 

19、米酒


【解说词】黄酒绵长而厚重,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饮黄酒的绍兴人不温不火,他们对传统的固守也有滋有味地流淌在舌尖上。年前正是农闲,做几坛米酒祭神敬祖、招待客人、犒劳自己,都是自然不过的事。蚕茧般的酒曲是酿酒的灵魂,可以把它理解成接上了菌的种子。这些稻粉和辣蓼草的混合体,里面沉睡着形形色色的发酵菌,等待合适的时机苏醒。那些霉菌就会把糯米中的淀粉变成糖,而酵母菌们负责把糖变成酒精。在黑暗中,仿佛传来发酵菌们欢快的歌声。时间越久,酒越醇香。

 

 江南醇醴性刚柔,

家酿数坛聊自酬。

但使曲菌能化酒,

好教岁月远烦愁。

 

醇醴:亦作醕醴。味厚的美酒;酒味甘美。 汉刘向《列仙传·酒客》:何以标异?醕醴殊味。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劲刷理鬢,醇醴发颜。元揭傒斯《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家家屏障待新词,日日王侯置醇醴。

 

 




  

 

20、豆酱


解说词: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黑龙江有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地,这里的耕种和收获急促而短暂,却能出产最好的大豆。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捆绑成结实的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东方赤酱味鲜醇,

大豆天然性最真。

冬日阳光添炕火,

出神入化待来春。

 

赤酱:指浓酱。明孙柚《琴心记·花朝举觞》:汤水要像模样,一味浓盐赤酱。

 






 

 

21、酸菜


【解说词】北方人对酸菜的情感毫无造作。在近7个月的寒冷季节里,这种腌菜几乎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方式。酸菜散发出令人愉悦的开胃的酸香味,那是乳酸的味道。发酵后,草酸被分解,产生了肽和氨基酸,这一切都带来鲜美的风味。对于酸菜来说,绝佳的搭配是和猪肉在一起。酸菜巧妙地化解了猪肉的油腻。东北人的柴锅里不流于精致的外在形式,它们的内容有如东北人的性格----豪爽大方。

 

关北隆冬天地寒,

坛中白菜已微酸。

粉条猪肉同锅煮,

大碗盛来不用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582364.html

上一篇:七绝:《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下一篇:七律•壬辰五月五日怀诸友
收藏 IP: 222.135.40.*| 热度|

34 陆俊茜 李三华 钱磊 武夷山 梁建华 许培扬 王随继 鲍海飞 翟自洋 庄世宇 陈湘明 温景嵩 金小伟 卫军英 孙彧 王号 王善勇 郑融 吉宗祥 陈国文 贺振 肖振亚 李学宽 张玉秀 余昕 黎夏 徐索文 曹广福 钟炳 王春艳 crossludo MassSpec1688 lily1966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