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科研中的“司马懿”?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从全新的视角解读了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带你回到了那个乱世纷争、逐鹿中原的年代。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生于一个颇有势力的家族,高祖司马钧曾为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曹操是大汉忠臣,司马懿是奸臣贼子”,这个观点我认为有待商究。纵观司马懿的政治生涯,虽不乏尔虞我诈,但很多时候他都是出于自保或被形势推着走,未有谋权篡位之嫌。况且,曹操和曹丕都是聪明人,若司马懿有不臣之心岂不早就杀之?至于什么狼顾之相、三马食槽显然是后来人的附会,《晋书》本身的可信度都值得考究。与其说是司马家撺掇政权,倒不如说是曹魏亲手葬送的。从明帝曹睿之后,末代皇帝的智商都不在线上。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史料,而且不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保证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公允的。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儒家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数次面临崩溃。这个时期,人们的知识结构愈发丰富,涌现了一部分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家,司马懿便是其中之一。真实历史中的司马懿足智多谋,堪与曹操、诸葛亮比肩,非比寻常的军事才华在克日擒孟达、对阵诸葛亮、百日平辽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司马懿作为司马家族最有实力和最有名气的人物,他身上必有异于常人的特质。现在看来,这些特质在我们的科研工作中也有很多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司马懿眼光敏锐,这是做好科研的前提。众所周知,曹植文彩飞扬,深得曹操喜欢。这样的背景下,司马懿慧眼识英雄,看到了曹丕的大智若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辅佐曹丕。在当今的基因编辑领域,年轻有为的张锋便是慧眼识珠。2011年,张锋作为研究员入职麻省理工学院并建立实验室。在一次偶然的探讨中,张锋了解到细菌中天然免疫系统的组件CRISPR/Cas。眼光敏锐的张锋立即觉察到它的非凡潜力,他迅速吸收了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的研究成果,率先实现了CRISPR/Cas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编辑,掀开了这个领域的新篇章。当下,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其问题常常是缺乏眼光和品味,科研选题的时候就让人乏味,更不可能有创新性。
司马懿讲究厚积薄发,这是做好科研的基石。对曹操的多次猜疑,他巧与应对;对曹丕的数次调侃,他顺其自然;用兵不及诸葛,却知道自己的时机在未来,最终拖垮蜀军。在科研中,何尝不需要这种厚积薄发的精神?首先,厚积薄发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想在原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必定先要夯实基础;其次,厚积薄发是一种时刻准备起飞的状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机会往往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再次,个人所学的知识在经历长久沉淀后才能融会贯通,日后用时方可展现信手拈来的妙处。看如今浮躁的科研环境,一些科技工作者功利之心萦怀,不经博观和厚积,一味寻求捷径,与做研究的初心南辕北辙,不禁让人慨叹。
司马懿拥有好心态和务实精神,这是做好科研的源泉。司马懿有良好的心态,无论成败荣辱,他都能从容面对。他也很务实,大的方面能为曹魏出谋划策,小的方面也能勤勉行事,悉心为曹魏服务了四十余年。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最难得的就是淡定和从容的心态,这样我们的思维才会更清晰。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人生。以一种接受磨砺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而有些科研人员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愿到实践中读无字书,成天在文字堆里兜圈子,缺乏务实的精神。务实教导我们在科研中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先静下心来、稳住神做点东西再问名利。科研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要有苦中作乐的执着精神,务实才是王道。
《军师联盟》看完了,也引发了我在做科研方面的很多思考。十年磨一剑,想必司马懿若是做科研也是一把好手。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爱因斯坦也说,“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可见真正的科学家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拗坚守。然而,在当今拼凑缝合、学术不端频发的今天,敢问,谁是科研中的司马懿?
P. S.:传统主流文化对司马懿的评价多为贬斥、诟骂,然而近几年来,大众对司马懿的认识却更为正面化。本文我脑洞大开,从全新的角度,以学习的态度来解析司马懿走向成功之路上的一些特质。
关注“旦博记”,分享读博生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