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淼

博文

挖坑:N=8超引力

已有 3949 次阅读 2007-8-3 14:51 |个人分类:理论物理

从上个月15号开始到今天,一直休息不好,今天下午(该是昨天下午了)睡了两三个小时,补了点觉,觉得很爽。

后天(明天)去台北参加一个宇宙学会议,会议期间估计不会写太多的东西,也许会报道一下所见所闻。现在挖一个坑,谈谈超引力,因为最近有两篇文章声称,这个理论可能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包含引力的场论是有限的,影响将会很大。

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这个理论很有名,那时我甚至在一个研究生刊物上写了一篇文章,居然说这个理论可能是终极理论。那本研究生杂志非常粗糙,错别字很多,可惜现在找不到了。杂志的主编程艺也跑到安徽省当教育厅长去了,那时看到他带几个同学吆喝卖杂志,就觉得他是当官的料 :-)

好了,挖坑结束。先睡一觉,明天再写。

我们要谈的第一篇文章是

Non-renormalisation Conditions in Type II String Theory and Maximal Supergravity

Green,Russo和Vanhove分析了11维超引力和与之相关的IIA,IIB型超弦理论中4引力子的有效作用量,得出一个结论:4维超引力的4引力子散射振幅很可能在所有圈都是有限的。

在介绍他们的主要论据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什么是超引力。

在4维时空中,如果我们想保持自旋不超过2,最多只能有8个Majorana超对称。如果想保持自旋不超过1,最多只能有4个超对称,这就是有名的超对称规范理论,这个理论是微扰有限的,而且还有S对偶,即强弱对偶。现在,没有多少人怀疑超对称规范理论是有限的量子场论。在最简单的理论中,有8个玻色子,8个费米子,其中,玻色子中有一个矢量场、6个标量场。当规范群是,一般认为,这个理论等价于一个5维反de Sitter时空中的量子引力理论,只是著名的全息对偶。

当超对称的数目达到8个时,有128个玻色子,128个费米子,此时理论是唯一的,就是超引力理论。与超对称规范理论不同的是,这个没有可调的自由参数,而后者有两个,一个是规范耦合常数,一个是群的轶。这个极大超引力理论中含有一个引力子,28个矢量粒子,70个标量粒子。

过去关于超引力微扰论的最好的结果是,极大超引力可能在4圈也是有限的(见我的《超弦史话》,也许近几年有更好的结果)。

现在我们可以复述一下Green等人的论据了。考虑4引力子相互作用,他们在利用超弦中的对偶(IIB)等限制得出,在圈上,有效作用量的形式是(第一项)

其中是曲率,是协变微商,当然上式只是一个简写,我们忽略了复杂的张量结构。在圈上,有效作用量会出现一个因子,这里牛顿常数类似于Planck常数。量纲分析于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引进紫外截断,则有:

很明显,如果的指数非正,上式不发散,我们得出结论,如果

那么在圈最多有对数发散,特别当时,没有发散。

这个结论虽然是针对4引力子有效作用量得到的,很可能对所有n引力子有效作用量都成立,因为不同散射振幅之间有么正条件给出的联系。

如果极大超引力真的是有限的,人们可以将它拿来作为反对弦论的理由(虽然上面的证据来自于弦论本身!),因为弦论存在的最大理由之一是微扰有限性。

极大超引力在经典层次上有所谓的U对偶,过去一般认为这个U对偶在量子层次上不复存在,因为超引力本身没有量子定义,U对偶只存在于其弦论的扩充中(或者叫弦论的完备化中)。假如极大超引力是有限的,从而在量子论中是存在的,还有没有U对偶?

弦论中U对偶的重要证据之一是孤子之间的对偶,这些孤子通常来自于高维膜,例如将弦绕在一个圆上,在4维中看起来就是一个孤子。极大超引力完全与高维退耦,从而不存在这样的孤子。虽然孤子不存在了,却不能肯定U对偶就不存在。

回到Green等人的证据,首先我们看到,4引力子在圈的第一项形式很关键。如果少一个协变导数,情况就不同了,此时要多出一个因子,所以,较少的协变导数项都互相抵消了。如果有较多的协变导数,不会影响有限性。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协变导数的数目是,越是高能,高圈的贡献就越大。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回到北京,照例要去五道口的光合作用书店的,看到几本安意如的书,随手买回来一本《人生若只如初见》,觉得写得不错。后来才知道作者是个仅仅22岁的姑娘。

搜到她的博客,也值得看:

安意如大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7-5370.html

上一篇:黑洞
下一篇:当时只道是寻常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