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塞罗那神圣家族教堂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仅次于首都马德里的第二大城市,人口160万。它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地中海西海岸,是连接西班牙与西欧的桥梁。通过1992年的奥运会,它又走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视野,为中国人所熟知。
巴塞罗那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它是迦太基统帅巴卡(汉尼拔之父)于公元前3世纪所建的,市名即由这位统帅之名转音而来。在经历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和法兰克人的统治后,公元874年,此地成为巴塞罗那伯爵领地。到12世纪发展成地中海岸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大文学家塞万提斯在其不朽名著《堂吉珂德》中介绍巴塞罗那说:“其市容之美堪称举世无双的欧洲之花”。20世纪巴塞罗那又涌现出高迪,毕加索,米罗,达利,卡萨尔斯(音乐家)等世界级艺术大师,成为举世闻名的新潮艺术活动实验中心。
巴塞罗那连同卫星城镇组成西班牙最大的工业中心。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海港是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之一。国际机场位于市西南12公里的普拉特,到市内有铁路相通,每年上下乘客2000万人以上。市内有两大火车站,最重要的是桑斯火车站(Estación Sants),有国际列车通往巴黎,日内瓦,米兰等地。到马德里每天发7班火车。全市已建成5条地铁,总长100多公里,辅以地方铁路(FGC)和国铁近郊线,构成巴塞罗那大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网。该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其中创办于1450年的巴塞罗那大学是最著名的一个,学生达6万多人。工业大学也是万人学府。
巴塞罗那一方面仍保持着中世纪古老城廓的风貌,另一方面也拥有现代建筑林立的新市区。巴塞罗那以奇特的建筑著称于世,成为西班牙的骄傲。在巴塞罗那老港区附近的老城,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物。这些坐落在狭窄街巷内的建筑,具有哥特式的比比皆是,所以这里也称作哥特区。哥特式大教堂(Catedral)矗立在老城中央,殿堂内尽管很幽暗,但厅堂高大,有大量中世纪的雕塑,绘画。窗户上饰有许多彩色玻璃拼接成的人物花卉图案,虽历经数百年,但颜色仍鲜艳。地下墓室里,安放着巴塞罗那守护神圣女欧拉利娅的白色大理石棺。
老城东面,老港边上,矗立着60米高的哥伦布纪念碑,用赭红色大理石砌成,上书“光荣属于哥伦布”。碑顶竖着哥伦布全身立像,他两眼凝神远望,挥手指向前方,显示其探险的英姿和雄心。碑旁码头上,停泊着一艘黑色三桅木帆船,长25米,这就是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探险所乘“圣玛利亚号”的复制品。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返回西班牙,曾奉诏前来巴塞罗那,朝见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双王,汇报探险经历和见闻。纪念碑西侧建有航海博物馆,用各种文物和资料,介绍哥伦布的远航。这里还展示各种船舶的模型,海图,以及西班牙海权极盛时代的各种展品,是喜爱海洋的人,必去参观之所。
举世闻名的现代宗教建筑——神圣家族教堂(Sagrada Familia)也坐落在巴塞罗那。她的倩影印在明信片上,导游书上,作为巴塞罗那的标志,甚至整个西班牙的象征。这座新哥特式教堂高100多米,由许多尖塔组合而成,是天才的新潮派建筑师高迪(1852-1926)的杰作。它始建于1882年,至今已过了100多年,竣工仍遥遥无期。但仅就完工的部分来看,已足以名列不朽的建筑。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
建于繁华的兰布拉大街(La Rambla)西侧不远的圭尔宫(Palacio Güell),是高迪受巴塞罗那大企业家,艺术赞助者圭尔之托建造的,施工4年,于1890年完成。高迪在此展现了许多崭新的手法:抛物线形的拱门,曲拱的廊道,彩陶制的镶嵌和精致的铁栅等。这些都体现了高迪大胆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市北的圭尔公园(Parque Güell)和新城区的米拉公寓(CasaMilá),也是高迪设计的。高迪这三座已完成的杰作,体现了他伟大的艺术才能,成为建筑史上的设计名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4年将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于一位建筑师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1997年,巴塞罗那另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师多梅内克(1850-1923)的作品加泰罗尼亚音乐宫(Palau de la Música)和圣保罗医院(Hospitalde Sant Pau)也被列为世界遗产。巴塞罗那作为现代主义的设计之都更加为世人所瞩目。
巴塞罗那不仅在现代建筑艺术方面大放异彩,而且也是孕育美术大师的摇篮。20世纪西班牙享有世界声誉的美术巨匠,几乎都与巴塞罗那有密切的关系。先说毕加索,他1881年出生于马拉加,14岁时,他的父亲应聘成为巴塞罗那美术学院教师,于是全家搬到这里。从此毕加索的青年时代就与巴塞罗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勤奋,创作极丰,共创作了13500幅油画或设计,100000幅版画,34000张书籍插图,300件雕塑和陶瓷艺术品,是世界上最多产的画家,已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毕加索博物馆(MuseoPicasso)就位于哥特区的一条小巷里,是利用一座贵族公馆改建的。里面收藏着几百幅这位印象派大师不同时期的画作。
饮誉世界的艺术大师米罗(1893-1983)则出生在巴塞罗那。米罗美术馆(Museo Fundación J. Miró)位于市西蒙特惠奇高地。1976年,这里以画家自己捐赠的近300件油画和雕刻作品为中心对外开放。现在馆藏艺术品约5000件。
蒙特惠奇高地的西班牙村(Poble Espanyol)是为1929年的世界博览会而建设的。在这座“村庄”里,分布着西班牙各地典型风格的建筑,如马德里的马约尔广场,阿维拉的城门,科尔多瓦的院落等等。走进“村庄”,人们可以观赏到西班牙各地古今贵族和平民的各式建筑。这里可以称得上是西班牙的一个缩影。各地风俗和物产,也在村内展示出来,因此游客们只要在这里浏览一遍,就可以对西班牙有个概略的了解。
蒙特惠奇高地也是奥运城的所在地。奥运城占地100公顷,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大学和奥林匹克展览馆等。这里是1992年第25届奥运会的主赛区。这一年正好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可谓盛况空前,共有169个国家和地区的9367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其中女运动员2708人,男运动员6659人。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华健儿的出色表现令世人瞩目。251名运动员奋力拼搏,共赢得16金,22银和16铜。金牌数和奖牌数的跃居世界第四位,成绩大大超过了4年前的汉城奥运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说到奥运会,不能不提萨马兰奇。他1920年出生于巴塞罗那,年轻时就读于巴塞罗那高等企业学院。萨马兰奇精通英、法、德、俄等多种外语,曾担任西班牙驻苏大使。他酷爱体育,1951年作为队长率领西班牙冰球队夺得世界冠军。还是拳击好手,喜欢打高尔夫球,爱好滑雪,擅长足球踢边锋。他在海上能驾驶帆船劈波斩浪,陆上能骑骏马驰骋赛场,称得上是一位体育全才。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担任此职长达21年。在他的领导下,奥运会规模不断扩大,参赛运动员从1980年的5000余人增加到2000年的1万多人。萨马兰奇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早在他70年代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时,就协助吉拉宁主席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做了许多工作。他先后8次访问中国,早在1987年就向中国体育界领导人提出中国城市申办奥运会的建议。2001年7月13日,正是他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萨马兰奇的名字将留在奥林匹克史册上,中国人民也会永远尊敬这位老朋友。
17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vxvu.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