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旅欧专家学者庆祝恢复高考40周年

已有 3380 次阅读 2017-11-14 19:08 |个人分类:报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7815庆祝恢复高考40


作者 范裕健(荷兰)高关中(德国)2017/11/13

金秋季节,1110日,旅欧陕西专家学者联谊会的几十位会员从荷兰,从南德,从北德,纷纷赶到德国西部大城杜塞尔多夫,参加一次重要的联谊活动——“庆祝恢复高考40年,77-78年高考大事,说出你的故事”座谈会。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这次与会者,大部分都是1977年和78年参加文革后恢复高考的考生。恢复高考,是一根改变了中国的“指挥棒”,改变了很多考生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伴随着高考而来的就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大潮。

联谊会主席范裕健博士首先致开幕词。他说,今年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堪称历史的拐点,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对我们的人生,职业,工作,生活,家庭乃至子女,都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在大屏幕上,通过制作的文档,介绍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大背景。1976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十年浩劫终于结束,百废待兴。1977年堪称历史的拐点,很多方向性的决策举措在这一年做出。

文革期间,大学六年没有招生,对高教事业造成很大的冲击,给国家造成了人才断层。1972年恢复招生,却采取“推荐选拔相结合,重在政治表现”的方针,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片面强调阶级成分等政审因素,而忽视了文化水平的要求,加上白卷英雄张铁生,破师道尊严的黄帅事件的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危机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1977813日到9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在北京召开,到底是维持推荐招生还是恢复高考,两种不同观点争论得十分激烈。邓小平在听取了查全性(武汉大学)等专家提议恢复高考制度的建议后,当场拍板,表态同意。其次是在政审问题上,决定重在个人表现,摈弃所谓阶级成分的桎梏。在考生年龄上规定30岁为上限,对身体健康条件也做出了规定。19771012日国务院发出恢复高考的文件通知,逐级传达。10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人民大众特别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全国掀起了复习迎考的高潮。就从这一年开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归到知识改变命运上来。

高考闸门重新开启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80万。

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考试工作在12月进行,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新生于1978年春入学。那年全国高考报名参加总人数570万,各高校共录取27万,录取率约5%。陕西省高考在129日开始,第一天考数学和政治,第二天考语文和理化(史地)。

1978年的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录取率为7%。新生1978年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当年能考上大学的都成为改变命运的幸运者。

范裕健用诗歌“77-78年高考对我们的影响“结束了报告:

长期压抑后的释放,

久旱逢甘雨的渴望。

复习高考中的紧张,

金榜题名时的喜悦。

中国历史上的拐点,

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每人不同的高考故事

范裕健介绍完毕恢复高考的背景后,座谈会进入下一个环节,“说出你的故事”。

周亚西和姚梁格夫妇首先讲述了他们的高考经历。亚西是西安85中的高才生,1975年当工人,坚持勤奋学习。不但考上了西安交大,后来还考上研究生,收获了爱情。姚梁格是在支援内地建设的热潮中随父母从上海来到西安的。1975年中学毕业后进西安红旗手表厂当学徒。1978年考进大学,改变了命运。她的父亲也因女儿考上大学被大家认知了他的教学能力,从生产部门调入职工大学,后来进入西安行政学院并升为教授,躲过了下岗的厄运,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在那个以阶级成分划线的年代,姚梁格祖辈颇为担心,自己的背景给孙辈的前途带来阴影。得到孙女进入大学的消息,欣喜万分,从此安下心来。

顾伟的高考也有类似的情况。他的父亲20多岁就是西北工大的讲师,风华正茂,1957年被打成右派,受尽不公正的待遇。受此影响,顾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好不容易才当上工人。通过优异的高考成绩,通过所谓旧“政审”规则的废除,改变了命运。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成为工学硕士,留德博士,计算机专家。他和同学们在进校30周年时相聚,个个事业有成。有人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同窗不畏书山难,

数理化语若等闲。

劫后登榜天降运,

堂前兄弟竞扬帆。

入学识得假想机,

出师再冲高精尖。

三十春秋终无悔,

一聚思源笑开颜。

胡选励也曾因成分问题受到牵连,甚至上高中都颇费周折。1973年中学毕业后,在农村田间、水库工地上劳动。高考不仅把他送进交大,后来还成为教授博导,振动噪声工程专家。

葛小红毕业于西安85中,当时78年毕业班,每班选出3人参加77年高考,成为少有的现象。她还记得,当年的大学生中,从15岁到30多岁的都有,甚至有父子同进高校的轶事,这是文革造成的畸形。

李海燕75年中学毕业后,被下放到陕甘交界的陇县山区。每天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 ,几乎压垮了她,但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坚强的女孩,终于靠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大学,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当她在大山里接到录取通知时,不由地流下幸福的泪水。

南晓,家乡是凉皮出名的秦镇(秦渡)。1976年在户县四中毕业,只能回乡务农。那时常为扛不动百十斤的粮包发愁,可找不到其他出路。高考给他带来了希望。他还记得,19784月参加补习班,发奋学习,在197877日到9日的高考中发挥出色,考进了陕西机械学院。后来进入研究所工作。夫人彭丽君也介绍了自己的故事。感叹:“学校是智慧的摇篮,知识打开了心灵的门扉。”

范裕健和尚素梅夫妇也有自己的高考故事。尚素梅一边在医院搞化验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复习,四处求教,刻苦用功,终于考进了陕师大。范裕健出身于西农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但文革期间,老教授们受整。他中学成绩很好,75年下乡到农村,苦干成为生产队长,可是就业方面还是免不了受排挤,二指宽的走后门条子就能把他挤掉。恢复高考给他带来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靠自己的学力一举考进了西安交大,攻读自己喜爱的机械专业,直到留学成为博士。

薛永青,从当时学生们的心态切入,从11岁的信仰,15-17岁的梦想,16-17岁的迷茫,讲到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她不但考上了大学,而且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

吕伟来自陕北,母校榆林一中是出过刘志丹和谢子长这些大人物的名校。他毕业后下乡,成为小学民办教师,在简陋的窑洞里教两个年级的学生,是高考把他送到西安,最后留学海外,走出别样的人生。

来自福建的张鸣超,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靠自己的实力考入全国名校西安交大,随后负笈荷兰,成为出色的专家。

来自甘肃的李亚东,同样带来了偏远地区感人的高考故事。

在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讲述着自己精彩的高考故事。就连因病不能到会的廖咸宁以及夫人伏琳也通过微信,连接会场麦克风,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咸宁的大哥是老三届,极为优秀,但因文革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哥哥的辅导下,廖咸宁一举考入西北工大。他大哥不甘心受年龄限制(这是文革造成的),给教育部写信,要求放宽报考年龄,给老三届大龄考生一次机会。果然上级采纳了他的建议。他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考出了全省最好的成绩,后来成为交大财院教授。

高关中是当年高考的监考。他从历史的角度,选拔工农兵大学生的存在问题引入了恢复高考的必要性,这是拨乱反正,国家走上轨道的重大举措。19786月,在邓小平拍板决定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考试之后,走出了第三步棋,向发达国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1978915日,在全国几大城市举行了出国留学生公开选拔外语考试,共有14千多人报名,达到录取线3327人,1978122652人走出国门,向美国派出,这就是留学大潮的第一波浪花。40年来,全国累计留学人数已超过400万。这也是与恢复高考相关联的一件大事。

每个人的高考故事都很动人,17人的故事无法一一细述。但是大家都感慨,命运从那一点开始改变。大家都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幸运者。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关键的转折点往往只有几步。每个人都对那个突然出现的机遇心存感激。

对于未参加77/78年高考的与会者来说,通过这个座谈会,了解了那个时代,深受这些故事的感动。


改变了中国的“指挥棒”

恢复高考大大提高了学生乃至全民的学习积极性,扭转了鄙视知识、视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的社会风气。高考这根“指挥棒”,让全国上下的小学、初中、高中生安心学习知识,十年寒窗,瞄准高考一役。它为中国大学选拔了最为合适的年轻人。

伴随着高考恢复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大门也被一把推开。那真是对人才如饥似渴的年代,这群以极低录取比例进入大学的精英,被举国上下视为“天之骄子”。

高考制度,时至今日,尽管有某些不足,但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公平最为人们认可的制度。让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国高教改革日趋完善,大学数量增加,高考录取率在逐年提高,1986年达30%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从上年108万扩大到156万。如今每年的高校录取生达700万,录取率已达75%。也就是说如今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能考上大学。高考录取的残酷程度逐年降低,这与其过去的精英选拔并不冲突,中国需要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高考的本质不是挡住谁,而是想为高校找到最合适的学生。

大家在发言时也谈到了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问题。40年间,高考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从计分方式到考试时间,从考试科目变化到自主命题增加,高考的变化本身,折射着中国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变迁。周亚西还介绍了荷兰德国的高考制度和多元化双轨制培养人才的道路,有不少可资借鉴的地方。

座谈会圆满结束之际,范裕健主席赞扬说,我们旅欧陕西专家学者联谊会成功地举办了这次庆祝恢复高考40周年主题活动。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追述当年的往事,每个人充满激情地回顾着自己当年的经历,青春燃烧的岁月,热血激荡的年代,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栩栩如生,令人久久回味。他还总结了联谊会近来的工作。联谊会做了不少实事,发挥中外交流的桥梁作用。有几位会员回到国内,成为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等等,有的成为国内企业的顾问。在人才招聘方面,为国内外高校搭桥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次活动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响应。由薛永青、葛小红、韩艳红负责主持和具体安排,建立了庆祝恢复高考40主题微信群。李海燕综合大家提供的资料制作了精彩视频。她们受到了联谊会的赞扬和表彰。

23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tt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85251.html

上一篇:寻访爱因斯坦的踪迹
下一篇: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港澳深举行
收藏 IP: 78.54.1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