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梦幻童年之颂歌

已有 3447 次阅读 2010-5-6 18:37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梦幻童年之颂歌

黎在珣

 

童年如同一部交织着自然的人生经典,总是引来一代又一代诗人作家摩肩接踵的抒写。岁月虽然让鹏程兄远离童年,但童年故乡的经历这个兼具母亲和情人双重隐喻的潜在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感知生活的方式、情感态度、想象能力、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等。

与现在的孩子煎熬着不属于自己的童年不同,鹏程兄有着完全属于自己的童年。童年时代故乡的帆影、水鸟、水鬼、湖水、那些“甚至比我们的村庄还要久远”的水草,和在村子里晃荡、跑到村子北头的树林里找鸟窝之类的作为,连同“故乡辽阔的土地、澄明的湖水和高远的天空”的空旷,“像夜空里打下来的露珠,正一点一滴地从草叶上”,渗透进鹏程兄生命的根里,给予他一生的馈赠。所以,作家念念不忘那个浮在草上的村庄”,一再吟唱对童年的痴情,比如,“如果说野鸭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大雁开启了我最初关于蓝天和辽阔的想象,那么,白鹭,这种洁白而瘦弱的水鸟,就让我的童年懂得了忧伤。”比如,“在一滴水(囚禁了包括母亲在内的水边女人一生香气)的面前,它隐藏得很深的蓝,决定了我沉默低调的生活方式和文字姿态。”这些忧伤的诗情让我想起葡萄牙著名诗人安德拉德谈到他的童年时说的一段话:“我的根在童年时就深入于最基本的世界,从那时起我保持着对简单明亮事物的热爱,这是我的诗歌致力于反映的……从童年那里我还学会对奢华的蔑视,奢华是多种形式的堕落。”

与现在深邃在一望无边的喧嚣不同,作家在被放养的童年时代是“喧闹在一望无边的深邃里”。于是,他现在经常邀请童年单纯、幼稚而又瘦弱的喧闹超越时空来帮助自己抵御现时复合、成熟而强大的喧嚣。这样,尽管“面对城市坚硬的钢筋水泥,好久的一段时间,我丢失了一面镜子”,但清晰而透彻的湖水里“依然有我的影子,有我出发的影子,也有一条清澈的路,等待着我的回归”。也正是为了抵抗某些东西,抚慰自己疲惫的身心,作家经常深入童年的琐碎往事故乡的平凡事物里去寻找不平凡的奇特的和亮丽的东西。比如,秋天庄稼被农人们收割之后,农人也被空旷所收割,比如,秋收之后的大地,许多的秘密开始呈现,一切注释都是多余的,真理和谎言已经一目了然,比如“几根桅杆竖在船上,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如果说帆是一种旗帜,那么桅就是旗杆了。”“舵是一艘船的方向,也是船的灵魂。”作家对童年、故乡这种充满个性的回顾和眷恋实际上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一般来说,“当精神意义寻找到了适合于它的感性对象时,精神意义也就全面渗透到了感性对象之中;反过来,当感性形象已经能够被某种精神意义全面占有,寻找到了与它切合的精神意义时,感性形象也就成了精神意义的本身。”于是, “不久,白霜在突然的某一个夜里降落下来。我发现,这极像父亲母亲们头上稀疏的白发。”“当冬天,湖水退去,露出浅浅的沙滩,在寒风中,只有白鹭,点着瘦瘦的、高高的双脚,在水边辛勤地觅食。在这样的场景里,我会想起弯腰点种小麦的母亲,令人忧伤。”“我想,那宁静而辽阔的湖面,就像一张慈祥的脸,像我宽厚的父亲和仁慈的母亲。而那微微荡漾的水浪,就像他们的微笑。也正是这微笑,一直照亮着我此后三十余年的路程。” 与岁月童年渐行渐远渐模糊不同,充满梦幻色彩的诗性童年渐行渐近渐清晰。充溢于诗性童年的是对童年的感激,慰藉,和童年不再的惆怅感。有了这些,就不会有但丁的困惑:在人生的中途,我忽然迷失在大森林里。难怪秘鲁作家胡安·拉蒙·里维罗说:“说孩子们模仿成年人的游戏,是不真实的,是成年人在世界范围内抄袭、重复、发展孩子们的游戏。”

鹏程兄这组总题目为“湖边童年”的系列散文内容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单。但简单内容的背后所折射的是大自然的和谐、人与生态环境的友善,人和异类世界相处关爱、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也许是因为作者诗人出身,文章语言才那么富有诗性,风格才那么抒情,色彩才那么梦幻,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梦幻般的童年里。读这组散文,耳边响起俄国诗人沃罗申的吟唱:“让我们像孩子那样逛逛世界/我们将爱上池藻的轻歌/还有以往世纪的浓烈/和刺鼻的知识的汁液/梦幻的神秘的吼叫/把当今的繁荣遮盖/在平庸的灰暗的人群中间/孩子是未被承认的天才。”读这组散文,我想到了钱钟书的《窗》,我觉得童年就如同春天的阳光,中老年就如同窗户,破“窗”而入的童年如同长久过滤、发酵之后的酒,更浓厚,更醇香。中老年之于童年,有如窗子之于春天,框子之于画,平添诗意,凸显美感。一次童年的回顾,一次文明、优雅,甚至有一点儿清高与孤傲的回顾,就是一次纯真童心的回归,用俄国诗人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明斯基的话说就是:“心灵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循环/看,我又回到童年的梦幻。”在这个需要包装的时代,这个没有面具就难以活下去的时代,一次心灵的回归,实际上是一次心灵的疗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320663.html

上一篇:是孩子的早熟还是大人的敏感?
下一篇:包养,重点扶持
收藏 IP: .*| 热度|

5 张天翼 李学宽 侯成亚 丛远新 夏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