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侮辱的不是语文,而是歧视

已有 3575 次阅读 2010-1-24 11:54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侮辱的不是语文,而是歧视

 

今明两天,本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记者上午发现,六所高校中,有四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2010123《新闻晚报》

 

语文学科没有独立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本学科的学问;第二是其它学科没有,或者其它学科虽然有却没有我们这么发达。也许有人说,我们从早期的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的2010年,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不就是语文学问嘛?但一个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学者在一篇《淘粪乃国学》的文章中告诉我们:

我在美国的大学里讲课,每讲到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就不免自豪起来,觉得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国学。美国学生不服气,马上问:“这有什么新鲜的?基督教传统里有‘黄金定律’,讲的话几乎一模一样,我们从幼儿园时就学,怎么就成了你们的国学呢?”遇到这样的挑战,我不免一愣,马上给自己解围:这证明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念上是相通的,这说明普世价值确实存在。

而当博学多才的学者“一讲起淘粪来,那些美国学生就没有办法挑战了。讲淘粪比讲儒学更让我为我们这个民族和文明自豪”,于是,作者作为一门“‘国学’,甚至应该‘申遗’”。只不过文章用来引证的资料中关于日本的不比中国的少。连知根知底中国文化而又在美国大学教历史的学贯中西的学者好不容易“自豪”的国学都不能让人信服,我还能有什么语文作为独立学科的确信?

也许有人还是不服气,说,汉语总能属于我们自己的吧。问题是英语才是正规交际场合的通用语,就像粤语在广东,闽南话在福建一样,汉语最多也就如同不登大雅之堂的普通话。在交际场合,说不来汉语,不要紧,可以请翻译;而说不来英语,当然也可以请翻译。只不过前者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后者常常要收到无数异样的目光。

语文没有必要学好。看重语文最多也就算个小家碧玉,难上厅堂。将语文学好你能怎么样?有出息的给那些语文没学好的人当当枪手,给他们做做他们懒得做或不屑做的事,或学校去做人见人烦的语文教师,没有出息的就在家里愤世嫉俗地咬文嚼字。没有学好语文的,不仅少了许多学语文的烦恼,还能享受颐指气使语文学得好的人的愉悦。退一万步讲,没有学好语文,还起码可以到名校去教语文。

针对上海六大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这一现象,《上海六大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被指学科歧视》(2010123《新闻晚报》)有这样一段文字(http://world-hzrb.hangzhou.com.cn/system/2010/01/23/010372755.shtml  ):

“其实相比较几年前,这个情况已经大为好转。”虹口区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告诉记者,早在三四年前,复旦和交大两所名校自主招生理科测试也都不考语文,现在文理科生则均须参加,“这可能和他们抓通识教育,强调考生基本人文素养有关,希望其他高校也能向这两所高校学习。”

也许是自己当初没有学好语文,理解能力差,否则怎么也理解不了上海名师的宏论:不考语文竟然与抓通识教育和强调人文素养有关。

“大学的功能除了创新以外,还有传承,而且通识教育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这基本上是2008511“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 上高校校长和知名学者所形成的共识。 与会的香港大学教授甘阳认为,通识教育主要就是承担传承功能,保证千百年来的文明不断裂、且亘古常新。通识教育课程中没有时髦的东西,没有那些尚未经过时间的积淀的内容。芝加哥大学就明确规定,凡是活着的人的言论不能放到通识教育课程里。与会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教授认为,不能一字一词地推敲民族的优秀书籍是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的原因。(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5/12/content_8148500.htm)而人文,一般认为是指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在内人文科学素养则由能力要素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也就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这些流行的看法都说明了通识教育也好,人文素养也罢,都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呀。

语文,首先是无用,再就是在高考中很难拉开距离,因此,在许多地方的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成为退居高考统考学科之末,也就很正常。重点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被指“学科歧视”,在我看来,侮辱的不是语文,而是歧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289872.html

上一篇: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助谁?
下一篇:也许不无关联的几则新闻
收藏 IP: .*| 热度|

7 刘进平 盖鑫磊 柳东阳 李学宽 丛远新 pkuzeal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