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万年的昆明桃核化石(左上灰色)、近1万年各地考古发现的桃核(左下彩色)和明代仇英的《桃花源图》(右)
桃之起源与中国桃花文化
近几日,版纳植物园发表一篇文章,说在昆明发现了260万年前的桃核化石。该桃核大小,形状和纹理和现代昆明周边的毛桃差不多,说明早在人类出现在华夏大地之前,桃子就已经在昆明山岗上随着春风热烈盛开了。初看到科研报道,便觉得此发现意义重大,为本园的年度重大发现。桃不仅是中国人驯化的水果之一,现今中国史世界上最大的桃产地,每年生产1千万吨桃子,产量超过全世界的一半。桃花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在昆明发现中国最早的桃化石的新闻,我想定会引发媒体和公众极大关注,激发大家对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兴趣。
桃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源远流长,意义众多,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上古有夸父死而变为桃林的神话传说,流行于世者的象征意义更为众多,如麻姑献寿的“福寿”、王母娘娘蟠桃盛会的“喜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仁义”、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美好”、道教中桃木剑的“驱邪”、桃养人杏害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保健”,甚至还具有桃花运般的桃色浪漫或桃色事件等文化含义。在民间,桃树可谓家家户户种植,不仅可食用,而且美观,被赋予了一股实用主义与神灵仙之气。东晋末年,陶渊明更是把中国陶文化推向了最高峰,他巧妙地构思出“世外桃源”这一乌托邦的精神家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此,桃花成了文化人的精神寄托。
除去这些高大上的文化含义之外,桃花与传统中的梅兰竹菊单一的精神意义不同。桃还有很多其它的文化含义,民间还有各种戏虐的说法。桃外形看像蛋蛋,有猴子摘桃一说;掰开后像女人生殖器,民间有骂妓女为贩桃子;甚至楚人祭拜桃图腾的文化,以祈求生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国人对桃花的审美源于何时,何地,又来自何人?去年在浙江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人早在7500多年前就已经驯化了桃子,新石器时代之人就已开始种植桃子了。桃子早在中国人开疆拓土,文化萌芽之时便已经陪伴着中国人,无数次走过春夏秋天,从上古、先秦到元明清,直到现代,桃花依旧笑春风。从最早的食物采集,逐步演化出纷繁复杂的桃文化。
然而,考古资料虽说久远但不过万年,此次考古发现的昆明桃(Prunus kunmingensis)时间大约为260万年,比中国最早的元谋人的170万年还早几十万年。昆明桃的发现不仅再次证明桃子起源于西南地区,而且证明早在人类诞生之前,昆明周边的山岗之上,便已经开满了嫣红的桃花,中国人对桃花的喜爱或许自人类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春日和煦的天空下,伴着风云变幻的云朵,元谋人站在桃花丛下,眺望滇池,不知心中几何。如今通过残存的历史片段,结合今日之文化与科学,回望远古历史,这穿越整个中国人类历史的暖暖爱意,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呐。
桃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先秦到清代,桃都是诗歌中的主角之一
一枚桃化石的科普之思
昆明桃的发现,不仅对桃之起源,而且对中国桃文化之朔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去传播,告诉其他人吗?然而,现实是悲凉的。如此精美的科学发现,国外科普报道铺天盖地,在国内却不受中国媒体待见,恰巧印证了那句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国文化之认同与复兴之困难,中国科学传播之鄙陋粗浅,从一枚化石可见一斑。
昆明桃化石的发现引发了西方诸多媒体的关注,在国内却寥寥无几无人问津。这是为何?只能说是因为西方人高明,或者说是西方的科学传播人士的见识更广。这传播的结果与我的预期也差的太大了,在微信和微博上发布之前,我还特地从文章中从新截了几张图,让故事看起来“花哨”一些,以便媒体能够感知。嗨,过了两天,似乎只有一贯关注的春城晚报在一个叫【看稀奇】的页面下刊登了题为《260万年前的桃核长这样》的文章,偶有几个网站照旧推送了春城晚报的报道,另有新华网似乎翻译了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微博上也几乎没有引起关注。反观境外,Science Now, nature,Sciencedaily, nature world news, sci-news, Discovery,Phsy.org,华盛顿邮报,印度时报等几十家报纸媒体均报道了这个故事。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由此可见,国内科学报道要么当作花边新闻,要不直接不*它,现状实在凄凉,不堪入目。难道只有明星花边,小清新放屁和宫廷斗争才算是有趣的新闻吗?着实搞不清媒体的G点在哪,水平在哪里。
关于桃核栽培历史的科学发现,去年还有一个,其科学报道也是惨不忍睹。2014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发现的7500年前桃核,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论文链接)。然而也是报道者寥寥无几,参考消息没头没脑地翻译了国外的报道,竟然也说是美国人发现的桃子化石,科学网同样直接转载,不加甄别。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媒体其实是一坨屎,也只能散布散布谣言了。(延伸阅读:翻译中的中国科普正沦为无头无脑的谣言散布)
最后,还得多和科学家们谈谈科学传播之事。很多单位都有个网站,要求大家发表文章之后,一定要写个新闻,方才给家奖金。故此,很多科研人员扭扭捏捏,胡乱唐赛地整一个报道出来,认为这种东西价值不大。其实这种人是配不上当科学家的,只能称之为科研民工。作为一个称职的科研人员,要明白传播科学乃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公众,政府或非专业人员能看懂你的发现,这其实也是对你工作的一种鼓励。退一万步讲,你把稿子写得通俗易懂一点,配上精美的原图。传开之后,自然有无知的妹子扑上来表达羡慕之情,那种飘飘然的感觉难道不是搞科研最爽的地方吗。所以,小弟以五年的网站小编经验告诉你,发稿时别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章图表,那是和同行交流的,一定要简单,美观,性感,那样才能吸引众人的眼球。诸如科学院这样的单位,上曾也要做好示范,建立好规则,如此才能建设良性的科学环境。(延伸阅读:科普:给科研的一个小小建议)
昆明桃的发现报道,国外海量报道与国内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2014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发现的桃核研究,竟然被报道为美国人发现的。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媒体其实是一坨翔
CAS主网近几年科学报道有了一些发展,但依然充满官僚气息,应该加快改革,向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看齐,引领全院科学传播大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