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周在新西兰的AMN6会议上,听到了很多精彩的报告,除了昨天提到的诺贝尔奖得主霍夫曼先生在内,固体物理大师Neil Ashcroft先生,UCLA的Richard Kaner和IBM的Don Eigler博士,还有今天来自哈佛大学的Daniel Nocera的“The Artificial Leaf”也是异常的精彩和大受启发,当然像是在PK一样,这个会上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年轻学者的演讲也十分出彩(当然俺和学生的报告也受到了好评),在拓展学术视野上帮助甚大,不过最有感触的还是这些顶尖科学家的精神,就拿今天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大会报告来说吧。
下午一共安排了两个报告,1:30开始,虽然是最后一个下午,很大的报告厅里听众还是和平时差不多,2:00开始的最后一个报告选择了来自本地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青年才俊Ulrich Zuelick博士,题目是“Magneto-electric equivalence in bi-layer graphene”,很新颖,Zuelick博士讲得很投入,内容也很丰富,理论分析、计算结果和图表都很详细。主持人是Neil Ashcroft(他也算是本地人,因为他在奥克兰长大,在新西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提问环节依然踊跃,前面几个问题都顺利地回答了,支持人问:“还有问题吗?”这时霍夫曼先生举手示意他有问题,递话筒的姑娘从下面往上跑来递话筒,全场都在看着他,可是这时候从会场的另外一个地方响起很大的声音:“不要等那么久了,我先问!”原来,有一位老师已经在另外一侧先拿到话筒了,大家都比较关心这边没看到他(主持人大概也没有看到他,另外一侧递话筒的看到了),提问人完全不顾及霍夫曼先生的话筒未到,就抢先发言了,而且这个提问还很不客气地追问了两次,我们先是有点惊诧也很快就被提问和回答吸引过去了。回答完这个尖锐的提问,终于轮到霍夫曼先生了,只见他还是很有礼貌地举手示意,开口依然是十分平和的语气,可是他的问题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了:“......在某某图上,你已经触摸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你不知道是为什么?让我来告诉你吧......”接着他十分清晰地分析了报告人在某页PPT的某一图上的一个双峰曲线,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第二个峰、根本的原理是什么?报告人翻到了那一页,认真地听他的分析、频频点头,全场鸦雀无声,他说完了,响起雷鸣一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大家发自肺腑的敬佩和感动,我让学生录下了这段录像,我说这是一堂重要的现场授课,我们都要学习怎样做一个学者!
是呀,回想这几天来,我们在大小会场都可以看见霍夫曼先生的身影,也看到他期间背着双肩背包、拿着程序册穿梭在各个会场听报告、提问,会议休息期间跟年轻人聊天、老朋友打招呼、坐在电脑桌前处理邮件、排队拿午餐......76岁的老人了,虽然行动有点慢,可是他自己做所有的事,没有一个随从和助手,虽然贵为诺奖得主,可是没有一点儿的架子,即使是最后这个提问和自己的解释也是那样的平静,语气中没有傲慢和炫耀,这是科学问题的争论和解释!真是受教了!
其实不只是霍夫曼先生,其他几位大名鼎鼎的学者也是一样地每天穿梭在各个会场之间听报告、看poster,与同行交流,没有缺席的(最起码我记住的这几位学者),也没有傲慢不理睬青年人的,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他们在跟不同的人聊天,更没有看到有人带助手和随从跟着拿包的!
想起在国内参加的很多国际会议上,领导和大牌教授们只出席开幕式和照相,很多教授在现场讲完自己的报告就走,稍微有点身份的人出席会议都带有助手和随从,前呼后拥气势无比大,可是在会场上却是典型的“三个代表”:不听、不问、不看,这已经是常态了,更有甚者在国际会议上堂而皇之地讲中文还大言不惭地说“我的英语不好”!到最后一天,会场上基本都是老外和学生留下在讨论,很有几次我本来有急事都不好意思离开,因为我一走连个提问的人都没了!想起来真是很让人感到惭愧!
夜深人静了,我脑海里还不停地闪回霍夫曼教授提问的场景以及其他精彩的大会报告,这是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学者,真的关心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同时它也让我想起Caltech的戴教授若干年前对我说的话:“只有你们站到这个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时候,北大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是呀,今天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吧,最起码做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关心所属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进展与同行积极交流,在国际活动中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更加努力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争取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落。因为,只有你符合了国际学术规范,才能够成为一个受到国际学术界接纳的学者;只有你的科研成果成为一个领域的开拓者的时候,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在国际学术界被尊重和认可的学者!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