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X-Doctor | 纳米视界:MIT助理教授Deblina Sarkar穿越细胞边界的科学探索

已有 327 次阅读 2025-1-7 10:06 |个人分类:杂文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4年,iCANX推出X-Doctor专栏,聚焦iCANX上独辟蹊径用科技创新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发现,每期揭秘一位科学家和他/她的探索之路,独家报道、干货满满。欢迎大家一同感受科学的魅力,见证这些创新的力量。

第36期,X-Doctor将带你走近麻省理工学院Deblina Sarkar,感受一下她在Cell Rover领域的探索。

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间实验室里,Deblina Sarkar正专注地凝视着显微镜下的世界。在这个比头发丝还要小千万倍的尺度上,她看到的不仅是细胞的内部结构,更是人类医疗的未来。作为一名跨界科学家,她的故事展现了科学探索中最动人的特质:好奇、勇气与坚持。

图片

追梦人的旅程

"科学没有边界,创新也是如此。"这句话完美诠释了Sarkar的学术理念。出生在印度的她,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在她看来,电气工程中的电子流动,与生物体内的离子运动,本质上都是自然界的奥秘。正是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让她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突破常规,开创新的可能。

童年时期,Sarkar常常幻想能够像电影《神奇校车》中那样,驾驶着微型飞船探索人体内部的奥秘。这个看似天真的梦想,却在多年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通过她发明的Cell Rover技术。

图片

学术荣耀之路

在学术界,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思维。Sarkar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她的博士论文以其在数学、物理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顶尖博士论文评选中名列前三。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是她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见证。

"获得Lancaster Award时,我真的很意外,"Sarkar回忆道,"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很不传统,跨越了多个学科的边界。这个奖项让我确信,勇于突破常规是值得的。"

随后,荣誉接踵而至。NIH Director's New Innovator Award以最高评分青睐于她,这在该奖项历史上极为罕见。MIND Prize、Science News' 10 Scientists to Watch等重要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跨学科研究价值的肯定。特别是在全球仅有三人获得的Nanomaterial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更凸显了她在纳米材料领域的杰出贡献。

开创性的科研突破

量子力学晶体管:突破能效极限

在Sarkar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特别的展示柜,里面保存着她团队开发的第一个六原子厚的量子力学晶体管样品。这个突破性的发明,把晶体管的微型化推向了新的极限。

"传统晶体管面临着功耗过大的问题,"她解释道,"但通过量子力学效应,我们找到了降低能耗的新方法。"这项技术不仅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功率限制,还为未来的计算设备指明了新方向。

目前,她的团队正在将这项技术扩展到自旋电子器件领域。通过模拟人脑的工作方式,他们希望开发出更智能、更节能的计算设备。这项研究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电子设备的认知。

Cell Rover:革命性的生物电子技术

Cell Rover技术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磁致伸缩材料应用。当外部磁场作用于天线时,磁畴会随之对齐,产生微小的形变。这种形变被巧妙地转化为电能,为纳米级设备供能。这项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在不破坏细胞结构的情况下,将无线通信技术引入细胞内部。

图片

"最让我兴奋的是看到Cell Rover首次成功进入活细胞的那一刻,"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这样描述,"那感觉就像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一样振奋人心。"

生物电子疗法:癌症治疗的新曙光

基于Cell Rover技术,Sarkar团队开发的生物电子疗法展现出了革命性的治疗潜力。这种疗法通过纳米电子器件直接作用于癌细胞,能够有效破坏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诱导其凋亡。

在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和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前研究中,这种方法显示出了令人振奋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药物和放射治疗产生耐药性的患者来说,这无疑带来了新的希望。

"每次看到实验数据显示癌细胞在接受治疗后逐渐凋亡,我都会想起那些正在与癌症抗争的患者,"Sarkar说,"这让我们更有动力继续推进研究。"

女性健康研究的开拓者

在科研领域,Sarkar特别关注性别差异对疾病发展和治疗效果的影响。她的团队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时发现,女性和男性患者的病理学传播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为开发性别特异性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医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以男性为主要研究对象,"她指出,"这导致我们对女性特有的健康问题知之甚少。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展望未来:突破与创新

目前,Sarkar的团队正在探索Cell Rover技术的新应用。他们计划将这项技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研究衰老过程中的细胞变化。

"我们正在开发能够实时监测神经元活动的纳米探测器,"她透露,"这可能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和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

同时,她的团队也在研究如何将量子计算与生物电子学结合,探索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这种跨领域的研究方向,可能为未来的医疗技术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现在,Sarkar教授大规模招兵买马啦!有兴趣的年轻学者赶快试一试啊,真的是天赐良机!

Openings for Deblina Lab

MULTIPLE OPENINGS FOR GRAD STUDENT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ADLINE DEC 15th)

Research positions available for students interested in MS/PHD in the Nano-Cybernetic Biotrek (NCB) (http://www.mit.edu/~profsarkar/) research lab at MIT. NCB aims to fuse nanoelectronics, applied physics, and biology with two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  develop NOVEL NANO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SPINTRONICS, NEUROMORPHIC) employing ingenious device physics and smart nano-materials for achieving extreme energy efficiency and scalability;

  • merge such next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with living-matter creating UNIQUE NANOMACHINE-BIO HYBRID SYSTEMS, with REMOTE CONTRO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to achieve unprecedented possibilities for probing/sensing and modulating (for therapeutics) our brain and body.

NCB is seeking students with background or interest in either of the following:

  • Magnet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Magnetics, Spintronics

  • Electromagnetism, Antennae, RFID, wireless sensing, RF engineering, magnetic resonance

  • Electrophysiology, Neuroscience, Neurotechnology, Neuromodulation

AI and ML algorithms

  • Nanoelectronics, Electronic devices, solid state physics, electronic circuits, Neuromorphic devices

  • polymer chemistry/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drug delivery/ chemical-bio-gas sensing

  • PhotoVoltaics and optoelectronics

  • 1D/2D materials, nanomaterials

  • biomedical devices, wearable, implants, prosthetics

  • brain activity recording, brain stimulation

图片

联系我们

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467713.html

上一篇:张海霞︱同学,你在努力兜圈子!
下一篇:拥抱2035:科技X商业峰会!
收藏 IP: 223.72.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