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在麻省理工与龙泉寺之间,这位北大奥数天才选择了后者

已有 5726 次阅读 2018-9-14 10:5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8月1日,菲尔兹奖揭晓。

  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是数学最高奖项,常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今年呼声最高的年轻数学大师彼得·舒尔茨(Peter scholze),毫无悬念地摘下了桂冠。

  

  彼得·舒尔茨

  但是,中国大众对这位外国数学家兴趣并不大,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龙泉寺。

  

  因为这位顶尖的数学大师,几年前就曾败给了龙泉寺的贤宇法师

  当然,那时候的贤宇法师还未出家,大名叫做柳智宇

  

  2006年国际奥数竞赛场上,左二舒尔茨,右二柳智宇

  他与舒尔茨,曾是2006年国际奥数竞赛场上的老对手。

  虽然两人都获得了金牌,但柳智宇则是以满分第一的成绩,技压群雄。

  而舒尔茨那时已经第二次参赛了,也只获得了第六名。

  现在,数学竞赛的江湖上仍流传着这位天才数学少年的故事。

  

  柳智宇

  出生于湖北的柳智宇从小就是一位“佛系”男孩,听话、性格内向,甚至有点古怪。

  加上身材瘦小,体弱等原因,他几乎不怎么参加体育运动。

  同学们玩的游戏,他不太感兴趣,一直没什么玩得来的朋友。

  他对物质也十分寡淡,很少逛街购物,从不在乎吃穿用度。

  如果非要说他的爱好,那大概只有读书了。

  只有在书中,才有属于他的一方天地,也是他获取心灵养分的唯一途径。

  他对数学真正感兴趣,始于小学。

  不过,与其说是喜欢数学,不如说是为了老师的表扬。

  因为在数学上的天赋,他时常被夸奖和鼓励。

  柳智宇坦然,就是这个原因他才走上了数学这条路。

  之后父母帮他报名参加了一些数学培训班,这才让他感受到数学的美。

  因为在培训班上,老师除了讲数学以外,还会讲许多数学背后的深刻哲学。

  

  2003年的中考前,华师一附中便开始网罗全市最聪明的理科尖子生,想要成立一个“理科实验班”

  华师一附中,是湖北省最厉害的名校,它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每年都有无数家长挤破了头,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

  

  而柳智宇的父亲柳超美,正是华师大一附中的高级物理老师。

  在他的带领下,也出过不少在物理竞赛上获得金牌、一等奖的学生。

  所以他对柳智宇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很早就帮他规划好未来的道路——华师一附中的理科实验班。

  

  想要进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的条件很苛刻。

  初中时至少拿过三科国家级竞赛奖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甄选考试。

  之后,再从这些天之骄子里,选拔出60位进入“理科实验班”。

  

  14岁的柳智宇

  不过,柳智宇从初中时就已经是竞赛圈的名人了。

  他就是在竞赛的簇拥下长大的,仿佛就是为了竞赛而生。

  几乎每个竞赛科目他都拿过奖,成绩斐然,想进实验班游刃有余。

  而这个班的目标也只有一个——为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服务。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31届IMO各国积分排名表

  奥数,起源于苏联,但却在中国发光发热。

  中国自从1985年参赛以来,一共拿下了19次总分冠军。

  这个对奥数的统治地位,不亚于乒乓球。

  沿袭苏联的传统,竞赛的优胜者还可以通过推荐获得免试上大学的机会。

  不过自中国参加IMO以来,别说是金牌了,华师一附中的学生连国家队都没被选入过。

  “这真是华师一附中的耻辱”,这么多年来全校的希望都落在了这个班上。

  

  理科实验班实行的“淘汰制”是残酷的,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再适合不过。

  这60人需要在高一就确定自己主攻的学科,再分组密集训练。

  到高二,一些天资不够,得奖机会渺茫的就会被逐渐淘汰。

  他们会离开实验班,重回普通班为高考备战。

  就犹同虎落平原般,这些功亏一篑的孩子因只擅长竞赛科目,对其他学科几乎一窍不通。

  他们只能从零开始,用几个月时间来追平别人一两年的慢工细活。

  

  柳智宇与华师一附中的老师

  到高二下学期,数学奥赛组就只剩下包括柳智宇在内的三名种子选手了。

  到最后,其他两人依然没能通过层层选拔。

  只有柳智宇一人被选入国家队,也成为华师一附中这20多年来的唯一希望。

  2006年,柳智宇代表中国前往俄罗斯,参加第47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没有任何悬念,他以满分的成绩获得了金牌,一雪华师一附中的前耻。

  

  在交卷时,他就已经胸有成竹,知道自己的案卷近乎完美。

  柳智宇的高中同窗认为:“他强不在于他的锋芒毕露或者解题能力超群,班上有比他聪明的,但没有比他纯粹执著的。”

  “每个假期回来,数学组很多人都会水平倒退。但柳智宇总能厚积薄发,让人感觉到明显的进步。”

  

  不过没日没夜的备战IMO,柳智宇也付出了代价。

  波澜不惊的外表下,他也不止一次透露过疲态。

  要不是华师一附中从未拿过IMO金牌,他极有可能在获得一等奖后便停滞不前。

  他也觉得为夺金而竞赛是很功利的行为,曾一度拒绝参加奥赛。

  当然,他的这种想法并不会长久。

  因为贴身教练总及时出现,将他匡扶回“正道”,一切以竞赛为重。

  

  在奋战的过程中,除了心理上的矛盾,外在孱弱的身体也让他吃尽了苦头。

  原本每日两点一线的生活,到了高三就被打破了。

  除了从家庭到学校,他还要经常造访一个地方就是医院

  那时,身子骨本来就弱的柳智宇发现自己得了严重的眼疾。

  

  他只要一长时间看书做题,双眼就会开始酸痛,止不住地流眼泪。

  医生给他作了各种各样的检查,也开了各种各样的药方,但却没有一种奏效。

  

  所以他只能靠闭目休息,疼痛才会稍微缓解。

  但这依然治标不治本,经常看半个小时书就已达到极限,必须闭眼大半天才能继续学习。

  为了备战,母亲会经常陪在他的身边,帮他念题。

  不过后来他也发现了,自己不用眼睛做数学题也一样无压力。

  他习惯看完题后闭上眼睛思考,想出来解法后再猛地睁开眼睛将答案狂写一顿。

  就是连复杂的几何题,他都应对自如。

  

  2006年夏,柳智宇被保送到了北大数学系。

  刚上大一,他就如同一只迷途的羔羊。

  因没有了竞赛的压力,他内心反而更迷茫,思绪也更多了。

  经常性失眠使他备受折磨,上课时也昏昏沉沉的。

  

  又因眼疾的问题,他连看书的时间都无法太长。

  大一第一个学期,他的数学分析只得了75分。

  当想再下功夫时,他已找不到当初学数学的感觉了。

  不过,以他的天赋,稍加努力课业总不是个大问题。

  而以他的性格,也绝不允许自己落后于人,本分也是该做好的。

  

  大一入冬时,柳智宇还加入了北大的两个社团,禅学社耕读社

  这都是意料中的事,很符合他的性格。

  不过禅学社看似与他日后出家关联很大,但事实上柳智宇却比较少参加。

  反而是在耕读社,柳智宇却搞起了“宗教渗透”,开始弘扬佛法。

  

  他会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出游,或是奉粥一类的活动。

  而在他的带领下,耕读社也前所未有的壮大,还成了北大十佳社团

  

  到后来,他还写起“行善”日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

  例如就算有眼疾在身,他仍愿舍弃自我帮助沉迷游戏的同学,帮他补课让其通过期末考试。

  

  2008年5月,柳智宇第一次带领社团参观了龙泉寺。

  而他在这里也认识了贤庆法师,也就是耕读社的创始人邓文庆。

  事实上,在这之前耕读社的两任社长都出家了。

  

  他的这些变化,父母也都看在了眼里,急在心里。

  在父母的人生规划里,麻省理工学院将是柳智宇人生的下一站。

  2010年春天,柳智宇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全额奖学金。

  父母自然是欢天喜地,签证早就办妥,行李也收拾利落了。

  但柳智宇心底却另有打算,与龙泉寺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

  而父母的多次试图“纠正”,也并没有奏效。

  

  

  其实当初申请麻省理工学院,也是柳智宇的权宜之计。

  他不希望父母有过多想法,更不想让他们失望伤心。

  

  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就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几个月后,柳智宇做了一生中最叛逆的决定——遁入空门,出走龙泉寺。

  

  无人知晓,柳智宇与佛陀的缘始于哪里。

  当然也有人认为柳智宇的出家,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变相发泄。

  但从小柳智宇的各种行为就表现得更像是个文科生,而不是理科天才。

  除了学习数学以外,他更是把大量时间花在哲学和宗教上。

  他时常思索生命的意义,也向往那种精神上的超脱自由。

  

  例如在国际奥数比赛的头天晚上,柳智宇还在看《庄子》。

  不过,这本《庄子》早在上高中之前就已经是他的随身物品了。

  而高中同学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是“坐在花坛边读庄子的瘦弱男孩”。

  即使是在数学中,他都能感悟出许多哲学的思想。

  柳智宇高中的班主任坦言道:“数学对他来说更像是学习哲学顺带的事情”

  

  曾经有这么一份20752人的调查,问题是网友如何看待柳智宇出家的选择。

  有选项,“理解,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遗憾,他本应在科技领域有所成就”;“钻牛角尖,未考虑父母感受”。

  其中表示理解的得票最多,达61.5%。

  

  或许这个调查设置成单选并不合理。

  有太多的原因才造就了今天的柳智宇,也无法用一个解读来盖棺定论。

  有遗憾,是数学界的损失,有执拗,使父母失望,但这一切终将和解。

  时隔八年,今年7月份他首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他认为自己“不是出家而是回家了”。

  *参考资料

  蒋方舟.天才的出走

  柳智宇.我在大学的成长过程

  柳智宇.出家者说.2018.07.17

  北大“数学奇才”柳智宇出家前后.南方人物周刊.2010.10.09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34746.html

上一篇:机洗内裤容易得暗病? 这个锅我们袜子不背!
下一篇:他为找寻自身缺陷的真相,把22名孤儿卷入了这个“魔鬼实验”
收藏 IP: 113.68.191.*| 热度|

3 武夷山 王永奉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