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死亡面具中藏着的伟人真容,也许是拆穿他们伟岸形象的唯一线索

已有 7317 次阅读 2018-4-20 22:5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人们总会通过雕像、画作、甚至钞票上留下历史名人的美好身影。

  我们不免好奇这些通过艺术加工后的伟人面孔究竟有多真实?他们是否真的长得跟我们看到一样呢?

  

  帅气的牛顿和他的死亡面具

  历史上就存在着一种神奇的“死亡面具”,能帮助我们进行虚实对比。

  顾名思义,死亡面具是利用尸体来记录死者最后容貌的一种技术。

  可以说,它毫不掩饰地记录了死者最真实的容颜,几乎能做到以假乱真。

  

  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他的死亡面具

  如今,通过高科技还原这些面具之后,我们就能发现一些名人画像与真实面容相差有多少了。

  不只如此,科学家还从中挖出他们历史上存在却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名鼎鼎的贝多芬和他的死亡面具

  早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死亡面具。

  它们当时只是用来反映死者的大致模样,以方便工匠们更好地制作死者的肖像或雕像。

  虽说是充当参照物,人们仍会通过制作材料的不同来彰显死者身份的尊贵。

  

  阿伽农面具

  比如古埃及喜欢为权贵者制作镶嵌着金银珠宝的死亡面具。

  其中,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死亡面具就是古埃及最精致、最著名的死亡面具。

  至于其他地位不高的死者,他们的死亡面具则是用亚麻布、纸莎草以及金粉制作。

  

  图坦卡蒙以及复原图

  而古罗马的达官显贵们则更青睐于用蜡为其祖先制作面具或半身像。

  据资料记载,古人也为创立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制作不少面具。

  不过,辗转2千多年过去了,这些面具大部分已不知所踪。

  目前历史学家公认的凯撒大帝头像就是图斯库卢姆头像。

  

  图斯库卢姆头像

  如今研究人员通过激光扫描等技术,2千年前凯撒的容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一个有着鹰钩鼻,嘴唇很薄,突出的颧骨和下巴,再加上脖子上的一条条颈纹的壮年..”

  这也恰好和许多资料上关于凯撒外貌的描写相当吻合。

  

  用电脑技术还原后的凯撒面容

  到了19世纪的欧洲,人们开始钟情于研究颅相学这门伪科学。

  简单来说,它就是通过鼻子和额头等面部表征来分析人的性格特点。

  这相当于现在花钱看手相、面相一样,大多靠的是经验,没有非常严谨的科学依据。

  但受到颅相学说的影响,欧洲人便也开始盛行制作死亡面具,还将制作的过程进行了规范化。

  

  颅骨图

  他们会在人死亡后几小时内,赶在尸体肿胀或死者面部表情和特征扭曲之前进行制作

  制作的材料大部分采用石膏或者是蜜蜡,制作的过程就像是我们现代做蜡像类似:

  首先,人们会在死者的脸上尤其是有毛的地方涂抹油脂。这相当于润滑剂的作用,能防止会扯下死者的毛发。

  

  紧接着,又将蘸水的石膏或是蜜蜡均匀地涂到在死者的脸上,拓下他的五官轮廓。

  在这过程中,第一层还可以捕捉死者面部包括伤痕、皱纹在内的细节,而其他层的作用则强化第一层的效果。

  

  在现代,这些石膏仅需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干燥了,但当时则要等上一天以上。

  等到这些物料变硬了,就成了一层面具,可以将它揭下来制成模具,再灌入熔化的金属或蜡;

  浇筑完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三维的死亡面具。

  

  它的还原程度非常之高,让人的毛孔、皱纹、疤痕等可以一览无遗。

  而且这些面具摸上去非常有手感,像人的皮肤一样柔软。

  此外,它们可不仅仅“看起来像死者”而已,有些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人体毛发。

  这也让人感觉那些面具似乎有了生命。

  

  当然,面具上残留毛发这么诡异的事,其实是因为起初润滑不足,在制作面具时,毛发就粘在面具的石膏模块上了

  总而言之,它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真实地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可是就有一位叫劳伦斯·胡顿的人非常痴迷于收藏这些令人害怕的死亡面具。

  与常人对它们避之不及不同,他说,“看着这些平静的面孔,仿佛他们的灵魂在凝视着我。

  

  劳伦斯·胡顿

  在他的一生中,他一共收藏了将近100多个死亡面具,整整装满了70多个箱子。

  其中包括牛顿,歌德,席勒,乔治.华盛顿,拿破仑三世等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他除了“死亡面具”,还有少数头骨铸像,一些青铜器,半身像以及三只手模,俨然凑成了一套近代世纪名人脸谱博物馆

  

  诺贝尔的死亡面具和手稿

  

  流体力学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帕斯卡

  

  交流电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

  虽说死亡面具在当时比较盛行,但由于制作费用昂贵等原因,普通人还是负担不起的。

  除非你是十分特别的人,像是神童、诗人又或者臭名昭著的罪犯。

  比如这位美国三十年代的传奇黑帮分子、“全民公敌”约翰·迪林格也拥有自己的死亡面具。

  

  大坏蛋约翰·迪林格

  当时,很多人十分好奇这个全美最大的恶棍究竟长什么样,再加上受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假说的影响。

  们便也为他制作死亡面具,希望能将他的面部特征详细地保存下来,进行分析。

  这副面具也非常逼真地还原了他死后的惨状,比如子弹造成的创口、中弹倒地造成的面部伤痕,因受热出现的面部肿胀等。

  

  约翰·迪林格的死亡面具

  而在那个年代,除了给死人制作死亡面具,人们也会用类似的方法为活人制作这样逼真的面具。为了便于区分,这类面具被称为“活人面具”

  不过比起纹丝不动的尸体,在活人身上完成上面的步骤则相对困难些。

  因为它还要考虑鼻子下面留通气孔的问题,往往制作过程会使活人感到呼吸不顺畅等。

  

  但同时,活人面具就等同于现在的照片技术一样,能记录人处于不同阶段的面容

  比如,林肯在当上总统前后就为自己弄了两个活人面具。后人也通过还原两者从而发现林肯惊人的变化。

  

  对林肯头像进行扫描

  在1860年,也就是他当上总统那一年,林肯为自己制作了一个活人面具。

  研究人员通过还原技术显示那时的林肯显得非常健康,精力饱满。

  仅5年后,林肯又重新给自己制作了一个活人面具。

  然而,研究发现此时林肯的面容与之前那个简直是判若两人,看上去非常憔悴和苍老。

  

  林肯两幅面具的复原对比

  人们第一时间就想到肯定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的。

  但通过对两个林肯面具的数字扫描结果的对比,医学专家则发现他的脸上找到一些颅面短小症的特征。

  颅面短小症是由于一侧颅颌面部骨组织和软组织先天性发育不良,短小畸形的疾病。

  

  颅面短小症

  它除了导致面部不对称之外,还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肺、肾脏和肝功能下降。

  林肯病情的轻重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脸上的确有这种疾病的特征。

  这样看来,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面具不仅可以记录名人们的面孔,也暴露着他们不为人知的缺陷

  

  林肯死亡面具以及本人(1865年)

  可即便这些面具再真实,人们为了装扮自己,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对其进行修饰。

  按现代的话来说,这就有了为这些面具量身定制的手动ps技术。

  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我们现代科学也发展出来反ps的装置,从而窥探出更多的秘密。

  

  美国另一位总统华盛顿在53岁也为自己做了个活人面具。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激光扫描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

  虽说华盛顿脸上的每个细节,比如眉毛都清晰可见,但仔细一看他的脸颊似乎过于光滑了。

  

  显然,这个面具的双颊极有可能经过修饰,加上资料显示华盛顿曾经得过水痘,面部是会留下了些许疤痕的。

  

  工作人员还原华盛顿脸部的痘痕

  除此之外,他们也发现华盛顿脸部的方形下巴,也有被明显加重的痕迹。

  研究人员大胆推测,这样做极可能是因为方下巴会更符合人们心中领袖的样子。

  

  华盛顿面具及头像

  恐怕华盛顿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刻画的美好形象居然被后世揭开了。

  实际上,无论活人面具还是死亡面具,它的第一目的都是为了记录人的真实。

  人们却总在过分追求美好而忘记了这一份真实。而这也就诞生了现代那些逆天的修图技术

  不过与过往不同的是,现代很多超常修饰不用高科技,也早已被明眼人看在眼里了。

  *参考资料

  Death mask.Wikipedia.2018.03.13

  13 Gruesome, Weird, And Heartbreaking Victorian Death Masks.Hayley Campbell

  Bizarre Death Masks Show What 25 Of History’s Most Prominent Figures Looked Like When They Died

  历史频道:死亡面具 History Channel: Death Masks

  ____________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10051.html

上一篇:药物致畸上万婴儿背后的手性,是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吗?
下一篇:赌瘾破坏力不亚于吸毒,它凭什么利用你的天性、劫持你的大脑?
收藏 IP: 183.240.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