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电气巨匠被遗忘的传奇故事

已有 3717 次阅读 2018-1-22 09:2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德国, 西门子, 发明

 

  有句话说得好,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少对世界贡献巨大人物或因为得罪当权者或因为被对手打压,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足够引人注目的一笔。

  如今年轻人较为崇拜的交流电推广者特斯拉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

  但还有另一句话说得好,公众是善于遗忘的

  有些同样对世界贡献巨大的人物没有得罪任何人,甚至至今我们也常常听到他的名字,可他的事迹却已经没人谈起。

  维尔纳·冯·西门子这位实用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发明者、一个半世纪前就发明了电梯和电车的电力时代拓荒者。

  不仅是世界科技史上绝对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式的企业家,也是被当今年轻一代几乎完全遗忘的伟大科学家。

  ____________

  维尔纳·西门子*是一个生于德国汉诺威的农家孩子。

  他的父亲克里斯蒂安是一位受过些高等教育的德国人,但因为参与政治斗争失败,来到了乡下做农民,结婚成家。

  夫妇两人前前后后一共生下过12个孩子,维尔纳是第三个降生的孩子。

  因为唯一的哥哥不到两个月就夭折了,他实际上是家里的长子。

  *注:维尔纳·冯·西门子名字当中的“冯”是后来被赐的贵族标志,早年并没有。

  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在教育上可是完全不落后于人的。

  外祖母负责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父亲负责教授历史和文化。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父亲才把维尔纳和汉斯两兄弟送入了一个文科中学学习,主要的课程都是关于古代语言。

  也正是这段时期,维尔纳逐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是自然科学,还暗暗立下了成为建筑工程师的志愿。

  可是在当时且不说考上柏林建筑学院的难度有多大,光是学费就不是家里能负担得起的了。

  维尔纳一边虚心地向人请教数学和测绘等课程,一边为自己的理想发愁。

  天无绝人之路,教他测绘课程的老师想到了一个主意。

  这位老师之前在普鲁士的炮兵部队服役,知道军队的炮兵工程学校可以学到同样的建筑工程科目,并且学费全免,退伍之后照样能当上一个建筑工程师。

  父亲在听过维尔纳的计划之后也表示非常赞同,并且他认为将来德意志统一的希望在普鲁士,加入普鲁士军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维尔纳在军队的3年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这几门他最感兴趣的科目。

  学到忘乎所以时,甚至通宵达旦,若不是别人及时制止可能还没学成就已经猝死了。

  除了对自然科学的掌握突飞猛进外,维尔纳也从上等兵一路晋升,相继通过了候补军官、军官和炮兵军官的考核,成为了军队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不过从军队领导的角度来看,维尔纳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军官。

  他不仅成天忙于搞科学研究,还总是惹事生非。

  1840年,维尔纳被调到了一个小城市,这里的防务事宜很少,工作清闲。

  他也就在空闲的时间里搞搞研究,那时候主要是在做电解电镀金属的实验。

  虽然有些不务正业但搞科学研究总归不是件坏事,不发生什么重大事故也不会有人会责备他。

  可是一场决斗打破了平静,一名步兵军官和一名炮兵军官发生了争执,迅速发展到需要决斗的程度。

  维尔纳作为炮兵军官的好友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好友的助手。

  后来决斗的结果如何很少有史料记载,但这次决斗被人告发倒是板上钉钉的事。

  军中任何的决斗都是严重违反纪律的事,维尔纳也因此被军事法庭一下判了5年的监禁。

  5年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5年可以轻易地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但维尔纳很乐观,他没有被这个挫折吓到,相反还有点小激动,因为他把牢房改造成了实验室

  完全隔绝了各种军队事务,管吃管住还能做实验,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条件了。

  维尔纳在狱中继续做电解电镀实验,给锌白铜茶匙镀上了一层纯金,又给金属器皿镀上了白银。

  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了监狱之外,有珠宝商人亲自找上门希望使用维尔纳的电镀技术。

  就这样维尔纳从事科学研究这么多年的第一单生意就在牢房里开张了。

  拿到了第一笔资金之后,维尔纳继续完善电镀技术,觉得这项技术将来必定大有可为,于是还申请了为期5年的专利。

  然而,不久后“噩耗”传来,普鲁士国王闲着没事要赦免维尔纳的罪行,并要求他马上离开监狱。

  可是他的实验室还在监狱里啊,实验也不能就这样中断了,于是他坚定地给上司写了一份请求书,请求在实验完成之后再出狱。

  请求书的作用果然立竿见影,第二天维尔纳就连人带仪器一起被赶出了监狱。

  其实维尔纳钟情于发明创造的原因是经济,那时父母已经去世,作为家中长子,他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弟弟妹妹们没钱上学,维尔纳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所以他一直竭尽所能将自己的发明创造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出狱之后,维尔纳让弟弟卖掉了自己的电镀专利,把目光投向了别的领域。

  1844年,维尔纳来到巴黎参观了第一届法国工业博览会,会上先进的技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展会上出现的电报机是维尔纳最关心的,最早的电报出现于1837年,是当时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

  虽然已经有比较多的国家广泛采用电报通信,使用摩尔斯电码的体系也比较成熟,但维尔纳仍然觉得还能做出一番事业。

  维尔纳觉得电报最大的缺陷就是从摩尔斯电码到字母的转换,这极大地拖累了电报的效率。

  于是他用最普通的雪茄盒、马口铁,和铜线缆发明了一个指针式电报机

  这个发明可以把摩尔斯电码转换成字母,用指针指示每一个字母,直接省去了最复杂的步骤。

  维尔纳请来了自己在物理学会上认识的颇有名气的精密仪器工程师来产品化这项发明。

  起初工程师还有些怀疑,但详细了解了工作原理之后便立马态度大改,对维尔纳赞赏有加。

  两人的合作一拍即合,维尔纳找来了他的一个富裕的表兄入股,成立了自己的电报公司,也就是那家德国最著名的百年大企业的前身。

  事业步入正轨,维尔纳凭借指针式电报机的发明赚取了其一桶金。

  第二年,就又有改变世界成果诞生,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导线,外层采用无缝的橡胶包裹,绝缘性能和耐用性都非常好。

  这其实就是我们如今所用的绝缘导线的原型。

  凭借这种性能优良的导线,维尔纳的公司承接了欧洲最长的一条通讯线路的铺设项目。

  与此同时,维尔纳的发明生涯也进入了黄金时期,第一款足以改变世界的直流发电机即将诞生。

  此前,英国人法拉第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发明了最早的直流发电机。

  但足足三十年过去,发电机的功率依旧非常低,用来通讯和照明还勉强,但要作为动力就是个笑话了。

  1866年,维尔纳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直流发电机,它巧妙地把一部分电力分出来,用于强化磁铁的磁性,让整个发电机实现了一种正反馈,提高了发电机的功率。

  这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型直流电动机,打响了人类的电气革命第一枪。

  有了直流发电机这个威力巨大的武器,维尔纳自然也是冲在了电气革命的最前线。

  发电功率的提升让电动机能够替代笨重的蒸汽机实现非常多的功能。

  首当其冲的便是代步工具。

  在1879年,维尔纳的公司就对外展示了一条电气化的铁路,通过线缆供电列车能达到18公里的时速。

  虽然算不上快,但整个列车机头的体积非常小,运行过程中不需要烧煤加水,看起来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科幻物品。

  一年之后,又有新玩意诞生。

  维尔纳在曼海姆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梯,单次能承载4个精壮男子,时速1.8公里。

  除去简陋的乘客舱,基本形态与现在的电梯差别并不大。

  又一年之后,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

  后来北京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就是由维尔纳的公司修建的,是当时全中国时速最快的交通工具。

  再一年之后,维尔纳又拿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无轨电动车Electromote。

  这辆电动车由顶上的线缆供电,据说时速最高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秒杀同时期的蒸汽动力车。

  而第一辆汽车还要再过4年才由卡尔·本茨制造出来。

  维尔纳的这些发明创造是那个时代令人感到惊诧的。

  功成名就之后维尔纳选择激流勇退,将公司的领导权交给了弟弟和儿子,好好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两年之后便离开的人世。

  而他所创立的公司一直朝气蓬勃发展至今也丝毫没有没落,是公认的世界著名企业。

  维尔纳的姓氏也同公司一起被传颂了100多年,可却越来越少人能记起他的故事。

  实际上维尔纳毕生的故事一点也没有过时。

  他将理论技术转化为实用产品的能力正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科技成果转化,这种能力在每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都是迫切需要的。

  我们要记得的并不是维尔纳·西门子那一个个世界第一的发明,而是他不遗余力让科学技术造福世界的信念。

  *参考资料

  小妖.西门子的传奇一生[J].科学家,2014(12):56-59.

  维尔纳·冯·西门子.维基百科, 2017年11月23日 06:15.

  Werner von Siemens.Wikipedia(Deutsch), Januar 2018 um 14: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96142.html

上一篇:尼斯湖水怪的原型,其实是一只游得慢、吃得小的长脖子怪
下一篇:62年前他烧掉所有资料毅然回国,用生命换来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
收藏 IP: 120.197.53.*| 热度|

3 康惠骏 杨正瓴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