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桢院士科学与教育之重要活动图文记录(一)
——谨以此文纪念陈桢院士诞辰130周年
冯永康(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在中国遗传学百年发展史上,陈桢开创了在国立高等学校中执教遗传学课程之先河。他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金鱼作为实验材料,率先开辟了长达30多年的金鱼变异、遗传与演化之实验研究,为中国遗传学事业的初创与早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陈桢(1894—1957)
1 求学之路:从南京金陵大学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陈桢(Ch’en Chen),字席山(Shisan C. Chen),后改协三。1894年3月14日(阴历二月初八日)出生在江苏省邗江县瓜洲镇。
1912年,陈桢在改入江西省铅山县籍参加的江西省公费考试中,以初试和复试皆名列榜首的成绩,进入上海中国公学院大学部预科学习,1914年转入金陵大学农科学习。1918年,陈桢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金陵大学农林科首届农学士学位。
陈桢就学南京金陵大学期间(1914—1918)
金陵大学农科首届毕业生合影暨同学录(1918)(图中左起:3陈桢)
1919年夏,陈桢考取清华学校公费赴美留学资格。是年秋,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兴趣未定。
陈桢乘坐哥伦比亚号入境美国旧金山记录(1919)
1920年秋,陈桢在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的一个学期后,正式在该校动物学系注册,跟随著名细胞学家威尔逊(E.B.Wilson,1856—1936)和其他教授们学习有关基础动物学、细胞学和染色体的遗传理论等课程和实验技术。1921年6月,陈桢提前一年获得硕士学位。
1921年秋,陈桢在注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籍的后两个学期中,进入国际遗传学大师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的果蝇实验室,选学摩尔根开设的《遗传学》(上、下)课程,每周进行2小时的听课和6小时的实验,获得了12个学分;同时他还选学了摩尔根的《生理形态学》和《实验胚胎学》(之后这两门课程合为《发育的生理基础》)课程,每周进行1小时的听课和5小时的实验,获得8个学分。
为了充实对遗传学研究必备的统计学知识,陈桢挤出时间跟随“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 Boas,1858—1942)选修了《人体测量学中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此外,为了便于日后阅读孟德尔等人用德文发表的遗传学经典论著,陈桢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专门选修了两门德语课程。
1922年6月,陈桢的三年公费留学期满,作为在摩尔根“蝇室”里系统学习并接受实验技术专门训练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结束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的学业回国。
2 作育人才:从东南大学到清华大学
1921年,在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开山宗师秉志(1886—1965)和胡先骕(1894—1968)的大力倡导、积极提议并具体谋划下,刚刚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升并改名而成的东南大学,其农业专修科内诞生了国立大学中的第一个生物学系。
1922年8月,陈桢留美回国后,应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1880—1969)之聘请,担任刚成立不久的生物系的教授。
在东南大学,陈桢担当起在国内高等学校率先开设现代遗传学课程的重任。他首先确定使用导师摩尔根于1915年出版的《孟德尔遗传机制》和于1919年发表的《遗传的物理基础》等论著,作为讲授遗传学的基本教材。同时,他还将国外学者巴布考克和克劳森合编的《遗传学与农业文化的关系》(因当时的东南大学生物学系还是农业专修科的一部分)一书,作为选学教材。
与此同时,陈桢与秉志、胡先骕等一道,在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成立大会的开幕式和之后的中国科学社的学术研究活动。当时的东南大学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被称为中国生物学家的“摇篮”。
中国科学社第九次年会合影(第5排左起:3陈桢)(1924)
(第2排左1丁文江、左21任鸿隽;第3排右4叶企孙;
第4排左1杨铨;第5排左3打领结者陈桢)
1925年夏,陈桢受当时清华学校生物学系主任、植物学家钱崇澍之邀聘,于当年9月担任该校大学部的生物学教授。
清华学校自然科学教师合影(1925)(前排左起:1陈桢、2叶启孙、4梅贻琦)
1926—1928年,陈桢奔波于南京和北京之间,先后回到东南大学任教、兼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专聘的科学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遗传学的生物学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师生欢送美国生物学家尼登(G.Needham)回国留影(1928)
(前排左起:2饶钦止、3陈桢、4尼登、6李顺卿)
1929年2月,陈桢应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之邀请,第三次北上来到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担任动物学教授并兼任系主任。从1929年到1952年,陈桢在清华园长达20多年的科学和教育生涯中,以其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领导并发展了清华大学年轻的生物学系。
面对当时国内高等学校的实验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十分落后的情况,陈桢以清华大学1931年5月落成的生物学馆为基地,将发展实验科学作为办系的总方针,实验生物学作为在清华办学的总方向,引领全系的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陈桢建立起简陋的鱼场饲养金鱼,开设起遗传学等实验课。
清华大学生物学馆破土典礼(1929)(前排左起:2李继侗、3陈桢、4吴蕴珍、5寿振黄)
在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当时设置的多门生物学课程中,陈桢主讲了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系统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组织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物学史等多门课程。在遗传学教学中,他重点讲授了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的数学基础、性别决定的遗传理论,以及突变理论等基本的遗传学内容。
清华大学生物学会会员合影(1930)(前排左起:2吴韫珍,5陈桢,6李继侗)
陈桢的生物学教学,不仅以“精而不多”授课方式,也以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系统明确和游刃有余的讲课风范,深受多届学生的欢迎。陈桢特别注重结合自己的金鱼之遗传于演化的实验研究,向学生传授现代遗传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技术。他在和各个年级的学生一起讨论金鱼的遗传时,总是会热衷于告诉学生,这个性状是显性,那个性状是隐性。
到20世纪30年代,陈桢领导的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已经被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不仅是当时中国的高等学校中讲授遗传学最为系统的一个生物学系,就其发展的潜力而言,也是当时中国高等学校中所最强的一个生物学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桢随清华大学南迁到长沙,任教于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他回北京搬家时,为了避开日本特务的监视,他连日前往协和医院,佯称在协和医院工作,并暗地迁居。最后,他趁机连夜由天津乘船经香港、海防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北京。
西南联大时期清华部分教职员工合影(1940年代)
(前排左起:2潘光旦、3闻一多;后排右起:3戴芳澜、4陈桢)
西南联大期间参加植物分类学家吴蕴珍教授的葬礼(1941)
(左起:1杨武之、4叶企孙、6李继侗、7陈桢、8崔之兰、9吴征镒)
1946年,陈桢复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经他亲自认真组织和妥善安排,生物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显著成绩。
陈桢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长达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培养出了徐仁、王志均、吴征镒、沈善炯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沈同、寿振黄、陈阅增、李璞等著名的生物学家。
3 著书经典:从《普通生物学》到《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
1924年,陈桢通过自身的生物学教学实践,根据在东南大学普通生物学讲习班上的两次讲授稿《生物学讲义》,经过数次修改后,作为大学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名为《普通生物学》。
陈桢编著的《普通生物学》(侧立封和封三)(1924)
陈桢编著的《普通生物学》,是国内第一本由中国生物学家编写的、包含了当时全部生物学内容在内的中文版教科书,为20世纪20—30年代国内发行甚广、最受欢迎的生物学教本。
在这本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教科书中,有关进化和遗传的内容介绍,占了整个篇幅的28%。在第六章共四个节次的内容中,系统地讲述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及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线性排列、摩尔根的连锁互换规律等遗传学理论。该章最后还附有遗传学参考文献11篇,并提到多本著名的遗传学专著。在《普通生物学》第六章第三节“遗传的物质基本”一节中,陈桢将每对因子的物质基本叫做因基(gene)。这是在国内学术界中,最早对遗传学核心名词gene一词进行比较贴切的中译。
1920—1930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作为现代生物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开始进入中国的生物学教科书中。当时国内的高级中学刚刚开设生物学课程,同样缺乏合适的中文版本的高中生物学教科书。
陈桢在清华大学承担十分繁忙的行政、教学和金鱼遗传学的实验研究中,仍然挤出宝贵的时间,以1924年编写的大学教科书《普通生物学》为蓝本,结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将留学时所习得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转化成科学教育的知识成果。他从阅读数百种专门书籍和杂志包含的丰富材料中,选出为普通公民应该汲取的生物学知识,编著出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一书。该教科书于1933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供国内多数地区的高级中学使用。
陈桢编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封面与前言)(1933)
至今仍被称为科学教育经典读本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在1933年之后的20余年间只经过少许的修订,总共印刷发行了181版。它不仅在国内被大多数的高级中学所采用,并使用到1950年代初期;而且还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很多华侨学校。《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在提高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培养我国生物学科方面的人才等方面,产生过极为重要的且深远的影响。中国当代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佩珊、汪安琦、吴旻,薛攀皋、李璞、吴鹤龄、翟中和、庚镇城、赵寿元、彭奕欣、高翼之、陈秀兰等,正是在1930—1940年代专门读过陈桢编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受到感染和熏陶,由此走上毕生致力于生物学和遗传学教育与研究的科学人生。
(未完待续)
致谢:笔者在多年对陈桢科学生涯的研究过程中,曾得到陈桢之家人李璞(女婿)、李柏青(外孙)、李凌霄(外孙) 和陈敏(孙女)等人提供大量史料的帮助,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