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记忆中的导师(二)

已有 4975 次阅读 2011-9-11 11:2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纪念, 导师, 周师庸

【前言】距离写记忆中的导师(一)已经四个月了,这期间经历了周老师逝去的悲痛,也见证了老人家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内心翻滚着无穷的思绪,在教师节这一日, 更加思念给我指引的老师。续写记忆中的导师,以表思念。
 
【正文】
 
(三)勤奋的工作
     周老师对科学研究的不懈坚持在于勤奋的工作习惯。在我读研期间,印象中六十多岁的周老师和夫人总是早早就来到实验室,看文献或者看显微镜。在显微镜下一个个数点、做记录,眼眶上会留下深深的印痕。午餐就是那种铝质的饭盒中带来的米饭和一些菜,加点水在电炉上热热,就可以了。老师的着装总是很整洁,但是更换的数量并不多。
     学生不可能不受到老师的影响,比如我的勤奋很多是来自于周老师,明白自己不是很聪明,但是可以很勤奋和严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争取能做到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对于吃饭穿衣这些生活必需,可以讲究,但绝不孜孜以求物质享受。
     或许有成就的人都不会专注于物质生活,比如前几天我们邀请了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Elias James Corey的学生来做学术报告,他也谈到了corey在生活中的简朴。
      正是这些没法言说的细节春雨般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给我们以榜样的力量。
 
(四)严谨的态度
     对于科学和学科的尊重和敬畏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行动上的。周师庸教授的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也永远不敢忘记。80年代末很多优秀的青年人出国学习,包括我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现在都在国外。当年,周老师已是在国际上有一定声望的煤化工专家了,到欧美等地进行过讲学和交流,因此师兄师姐出国学习的推荐信都是导师写的。但是,到了自己女儿要去英国时,他说自己不懂医学专业,而没有给她写推荐信。立中姐跟我讲,虽然心中有点儿想法,但还是理解父亲的。我也懂得了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做的。由此联想到很多万能的专家,真的可以向周老师学习学习,懂得尊重和敬畏科学和学科。
     还有些小事也是让我铭记和遵循的,比如,对于学生的论文老人家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包括标点符号。我一直都坚持给学生改论文或者写各种报告,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包括格式和标点。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曾经翻译过一本论文集中的几篇文章,反复修改过几回,最终修改的目的就是要用中国人说的中国话来准确地表达文中的意思,而不是让人看着是“英式中文”;这句话每次在给学生上专业英语的时候都要说。
 
(五)相依濡沫的夫妻
     说到周老师不能不提的就是他的夫人周淑仪先生。自从在北京钢铁总院跟随周老师实习相识后,俩人相知相爱地互相扶持这走过了人生的六十多个岁月。不论是各地辗转还是逆境顺境都不离不弃,相依濡沫。多年前,立中姐曾说过:“我妈很聪明,要是干自己的事业,不会比我爸差,但是她把一切都奉献给我爸的事业了。”是的,周淑仪先生(我们一直称她为周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大户人家,这样的大家闺秀读完了大学的化学专业,或许也可以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但她与夫君一同走进煤岩学,在显微镜下寻找一个个镜像。
      退休后,两人回到老家在上海生活,周工身体不好,周老师不仅坚持锻炼,还要照顾老伴,但是当周老师生病住院后,周工的身体神奇地好起来了,在家和医院见奔波照顾周老师,一天也不能间断。看到她用有些浑浊的眼望着病床上的周老师时,那饱含的深情,令我心中禁不住的阵阵感动,那是岁月凝聚成的情意;看到她在周老师葬礼上悲痛欲绝的痛哭,令我的心阵阵痉挛,忍不住眼泪哗哗,那是隔世的分别无法追忆的哀痛。
 
      老师留给我的细碎点滴无法一一尽述,但这涓涓细流将在我的生命中不停歇地流淌,滋润偶尔会干涸的心灵,抚慰偶尔会受伤的情感。
 
        周师庸先生千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3156-485174.html

上一篇:大汗淋漓的快乐——第一周教学手记
下一篇:约会,在24年后——老师带来的感动
收藏 IP: 58.254.92.*| 热度|

7 吕喆 陈湘明 武夷山 刘华鼐 罗帆 杨华磊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