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奔腾的野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eedom110110 上海大学法律学士、同济大学政治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留意哲学博士;意大利马克·比亚吉基金会亚太部研究员

博文

孟晓犂:我愿意做哈佛和复旦的桥梁

已有 3175 次阅读 2009-11-24 02:2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孟晓犂(1963—),上海川沙县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84年至1986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生班学习。2004年7月出任哈佛大学统计学系主任。2007年获Whipple V.

6月22日,哈佛-复旦暑期课程正式启动。这是哈佛第一次在上海开设暑期学校。在授课的哈佛教授中,有一位中国人的面孔,本次哈佛暑期学校进入复旦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哈佛统计系的系主任,复旦78届数学系校友孟晓犂教授。
  

复旦生涯
  孟晓犂教授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给了他严格的启蒙教育,并让他从小学习书法。文革后大学恢复考试招生,正在初中读书的他参加了川沙县的跳级高考选 拔考试,并取得全县第一名。因此,初中还未毕业的孟晓犂获得了1978年文革后第二次高考的机会,并取得了高分。受徐迟关于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 学的影响,他报考了复旦大学数学系。
  进入复旦大学的时候,孟晓犂只有15岁。复旦没有少年班,在数学系数学专业的100多名本科生中,孟晓犂是年龄最小的之一,最大的有30多岁。
  谈起在复旦大学的那段日子,孟教授记忆犹新:每天晚上去抢阅览室的自习座位;晚上寝室熄灯以后到走廊上去背英文……像一切爱玩的年轻人一样,他参加学 校书法社、诗社等社团,并出任学生会干事;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喝二锅头;到夜市上吃馄饨、茶叶蛋、油墩子……在那个年代,虽然挤在八个人一间的宿舍里, 但生活非常充实。
  在复旦求学期间,有几位老师对孟教授的影响很大。一位是教微积分的秦曾复老师,秦老师的板书非常漂亮,讲课非常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另一位是教线性代 数的屠伯勋老师,他的课充满激情和挑战。还有一位教现代概率论的汪嘉冈老师,他的课深度和广度都讲得非常的好。孟教授说,他的数学基础和后来研究的基本功 都是在复旦的几年里培养的。
  “那段时间正好是我成长发育的时候,所以我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是在这里培养的。很多人生观也是这么确立的。”孟教授说。
  

海外求学
  如果说复旦大学的学生生涯为孟晓犂成为一名扎实的数学学者打下了基础,那么哈佛的研究生教育则完成了他从数学学者到数理统计学家的转变。
  被哈佛录取,孟晓犂认为是件出乎意料的事。在当时,出国没有形成一种潮流,他向美国的几所大学递交了申请书,哈佛是第一个回复并录取他的,惊喜之余,他踏上了异国的求学路,成为哈佛统计系第一个来自复旦的学生。
  初到哈佛,孟晓犂遭遇了不少尴尬,也从中体会到中美教育的差别。根据学长们的经验,孟晓犂在选课时分别选了几门难和容易的课程,以保持平衡。结果在上 课的过程中,发现他认为难的课程非常容易,而认为容易的却非常难。比如,概率论在国内是一门很难的理论课,而孟晓犂的作业在哈佛的课堂上被拿来当作标准答 案。另外一门被认为非常简单的应用回归分析课,却把他累得一塌糊涂,每次作业,别人做几张,而他的都是一大本,但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在哈佛的第一周,孟晓犂选修了Rubin教授关于人口普查统计方法的应用课程。当时他很不理解,他想,统计人数有这么难吗?在课上到一半时,他忍不住 举手提问:“Rubin教授,在中国,人口普查很容易啊,清点人数就行了。”Rubin教授愣了一会儿说:“晓犂是非常天真的(Innocent)。”多 亏当时一个在场的台湾教授为他解了围:“我知道晓犂的意思。我们台湾也很容易,我们有宵禁。”事实上,这套方法在美国完全行不通,美国人口调查非常复杂。 孟晓犂说,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统计教育跟应用脱了一大节,当然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哈佛,孟晓犂凭借他扎实的数学功底,为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教书育人
  孟晓犂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担任系主任的大陆学者。在任系主任期间,他推行了很多匠心独具的改革。哈佛大学统计系的方方面面,无 论是从博士生课程设计,到博士生的训练培养,还是师资的培养和引进,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哈佛统计系也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卓越博士生培育奖”。同时, 他还积极改革本科生课程。他亲自创立的新课《实际生活中的统计:幸福和痛苦的机遇之差》(Real-life Statistics: Your Chance for Happiness or Misery),从实际生活中的统计问题出发,层层展开,深入潜出的探讨当代各个统计分支。课程诙谐幽默,引人入胜,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并 得到哈佛校报和美国统计协会新闻月刊上长编报道。
  孟晓犂教授对学生非常热心慷慨。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师时的一些学生至今仍记得,他们读书时孟老师若发现他们的思想波动,就和他们交流谈心,鼓励他们 努力上进。这种帮助不仅是学生在校时,毕业之后,仍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积极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为此,孟晓犂获得芝加哥大学的优秀研究生教育奖。他的学 生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统计学家,有些已是知名学者并出任统计系主任。我愿意做哈佛和复旦的桥梁
  这次哈佛暑期班来上海,也与孟晓犂教授的积极争取有关。本次哈佛暑期班课程之一“活的科学——生物学、自我与世界”的主讲教授RobertLue,也 是哈佛暑期班的负责人,孟教授与他同是哈佛Faculty Council的成员,在哈佛计划到中国办暑期班的时候,孟教授就为复旦做了努力争取,最终将哈佛暑期班带入复旦校园。“我也很愿意做哈佛和复旦之间的桥 梁。”(以上根据采访记录及《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有关摘录整理成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2501-273400.html

上一篇:汽车社会的标准不仅是数量-----吴锦宇
下一篇:自救才是硬道理——亚平宁半岛经济保卫战之三(吴锦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