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inh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minhu

博文

美著名科学家如何看待博士生教育与培养 精选

已有 19496 次阅读 2011-11-13 05:34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 博士生, 科学家, 如何

    记得在2008年时我读过一篇文章《The importance of stupid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今天在科学网博客上看到孙学军老师的博文《傻人更适合做科研》,看完后深有同感,同时也诱使我重新把这篇文章找出来再看一遍。这篇文章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微生物系的Martin A. Schwartz著名生物学家,最早发现细胞脱落凋亡(Anoikis)现象)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自身在科学研究中的亲身感受,一方面强调了傻劲(stupidity)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见解独到、别具匠心,另一方面对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针见血的陈列。这对于中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同样非常有指示意义。现将主体内容介绍如下。

 

    我最近碰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我们曾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尽管所在的领域不同。但这位老友,她在博士期间从研究生院退学进入到哈佛法学院,现在是一家大型环保组织的资深律师。在某些时候,我们的谈话会转移到为什么她会离开研究生院。令我震惊的是,她说那是因为读博士令她感到很傻、很愚蠢。在博士开始后两年的时间里,她说自己每天都感到很愚蠢,于是她决定改行。

   

    我当初认为她是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之一,其实她后来的职业生涯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她所说的这些还是让我感到不安!我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在我们见面后的第二天还不时的回味。终于,我想明白了。科学让我自己也感到愚蠢,只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而已。事实上,我对此已经习惯到积极的寻找新的机会让自己感到愚蠢。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我甚至认为科学研究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在高中和大学里喜爱科学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学的好。当然,这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怀着对物质世界的稍有理解的迷恋和对发现新鲜事物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必需的要素。但高中和大学里的科学学习主要体现为上课,其成绩好坏仅仅反映在课业测试的答卷上。如果你的考试成绩好,这就意味着个人学的好、自我也感觉聪明。

   

    攻读博士与前者(高中、大学)相比则完全是两码事,必须以项目研究为主导。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任务。我如何才能理清这些问题进而获得一些重要发现?如何设计和解析实验才能使得实验结果让人绝对信服?如何预测潜在的困难并设法绕开?而一旦不能绕开,如何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我的博士研究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多学科交叉,有一段时间我一旦碰到难题都会找系里不同学科专家级别的老师们。我依然记得那一天, Henry Taube告诉我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我当时在他的研究领域中遇到的难题。(Henry Taube1915 年出生于加拿大,大学注册时本来计划主修英国文学,最终却因为腼腆而选择注册了化学课程。获得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他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以富氧及含卤素氧化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研究而获得了博士学位。大萧条时期的工作不好找,所以陶布留在伯克利做了讲师,并在获得了一个固定职位后成为美国公民。1962年,陶布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作为世界公认的当代无机机理研究的创始人,亨利·陶布因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反应机理而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05年逝世。)我当时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博士生,我就想Taube比我知道的多1000倍都不止(保守估计)。如果他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恐怕也没有人知道。

   

    这就是我恍然大悟的时刻:没有人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它是一个科学研究问题!而对于我遇到的困难,它还得等我自己解决。一旦我看清了这一事实,我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实际上不是真的非常难,只是需要一些新的尝试。)这件事情给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不知道的事物的范围何止是广袤,它简直是无边无际。但这种醒悟非但不令我沮丧,反而令我如释重负。如果我们的未知没有边际,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尝试。

  

    我觉得目前的博士培养计划在两个方面存在欠缺!首先,我觉得我们没有让学生认清作科学研究有多难,而作重要的研究又是如何难上加难。它肯定要比修一些必修课程难多了。科学研究的难点就是你的研究是沉浸在未知之中。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获得答案或结果之前,我们甚至都不能确定是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或做的实验是否正确。不得不承认,科研经费竞争和在顶级刊物发表论文增加了科学研究的难度。但除此以外,作重要的学术研究本身就非常困难。不断变化的院系、学术机构或国家政策不会减少这种固有的难度。

   

    其次,我们在教导我们的学生如何蠢得更有成效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自己不觉得愚蠢,那说明我们并没有真的在努力。我这里提及的不是“相对愚蠢”——那种班级中其他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并且在考试中得优而你却没有做到的情况。我也不是指那些本身很聪明、但却在与他们的聪明才干不相匹配的领域工作的人。科学研究涉及的是我们需直面的“绝对愚蠢”。这种愚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在寻找未知的过程中固定存在的。当教师委员会步步紧逼,直到学生给出错误的答案或放弃,直接说“我不知道”,这种预备考试和学位考试的思路才是可取的。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察学生能否答对所有的问题,如果学生真的都答对了,那说明他们的老师不合格。考试的目的是找出学生的弱点,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付出努力,另一方面是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较高层次,进而说明他们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

   
    有成效的愚蠢意味着主动选择无知。
科学研究的美妙之一在于它允许我们跌跌撞撞,时不时的出些差错,不过只要我们每次都有收获,那就感觉很棒了。对于愚蠢我们越是感觉自在,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就会越加深入,我们就越有可能做出重大发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140-507430.html

上一篇:在中国培养“乔布斯”领军式人物,可悲还是可笑?
下一篇:从学术Seminar看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差别
收藏 IP: 130.160.104.*| 热度|

98 杨晓虹 赵纪军 刘用生 苏是浒 赵传林 王超 施泽明 徐坚 曹贺贺 吴志民 张元祥 王驰 王涛 常小玉 景依 何苗壮 张波 杨辉 文文 左正伟 张彦斌 曹聪 褚昭明 张俊鹏 曹俊兴 牛丕业 刘广明 单博炜 饶小平 徐耀 李泽波 朱志敏 李振乾 彭友松 郭保华 王萌杰 徐向武 孙学军 罗晓敏 唐常杰 李芳军 张亮生 尧中华 张玉秀 郭克 刘晓松 王宁 肖奇英 谢华生 曹裕波 李涛 秧茂盛 刘家敦 罗春元 姜小炜 刘德民 连宇顺 曾体贤 胡九龙 周雄伟 傅晓明 龙涛 水迎波 李鸣雷 唐旭 郭澍 徐义贤 刘永亮 唐久英 袁斌 靖新 彭波 李海东 黄永义 陈理 柳林涛 毛秀光 黄焕平 wgq3867 ycjyf songmaochen haoye lftkf arpku abang liangfeng sin2011 liangqiang sicenceff kaicn lingling101 blueshell hcsprings wangsean Linjd q1990j828 zhaomeidev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