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inh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minhu

博文

为什么国际学术会议难觅中国学生的身影? 精选

已有 16237 次阅读 2011-7-22 05:20 |个人分类:乱七八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年轻科研人员接触、了解、认识国际同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行探讨学科发展趋势、请教相关领域的未知问题,了解、学习他人的良好研究策略、思路和方法,发掘他人研究工作的优势与特色、进而优势互补、展开潜在的合作,同时也是认识“大腕”级人物、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如读博)和出国深造(博后或工作)等的重要机会和平台!

    可惜本人发现,在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在国外主办)中难觅中国学生的身影!本人从事基础生物学研究,近几年在几次相关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中特别留意此问题,但不知其它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是否也如此。初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国学生感觉自身英语听说不行,自己不敢/主动参加这种国际学术会议;2)导师/老板不重视也不支持年轻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经费限制。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完全赞成青年才俊颜宁的博文《逼着学生去提问》中的说法,中国的硕博研究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与老外进行基本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尽管有时词不达意或语法不对,关键问题是不敢开口以至于主动性也大打折扣。事实上,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中还是能看到很多中国学生的身影,而且很多学生的报告内容深受老外的好评,因此英语问题应该不是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第二个问题仍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看看自己身边周围的实验室,几年下来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寥寥无几。个人认为,导师/老板对这种现象要负主要责任!研究生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实验、发文章、完成课题这么简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科研的内涵和真谛,培养真正具有国际性、学术性、思想性、不仅能动手而且能上台讲演的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既具科研潜力又有科研兴趣的青年人。毕竟,真正的科学研究不是组内闭门造车,也不是导师自己同认识的几个同行专家之间的小范围交流。

    至于经费问题,这对于某些经费有限的导师/老板而言,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相对而言,这样的课题组内学生也应该不多。而对于那些手头上动辄上百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经费的老板就说不过去了!经常听说某课题组出去吃一段饭花了几千元抑或上万元,出去旅游一次几万元,每年非实验性开销十几万,真不知道作为研究组这样的钱为什么不真正花在刀刃上。有的课题组课题经费到位后疯狂的购买实验设备,曾经听说某个研究组十多个学生,但PCR仪就有10台,真是让人“羡慕”啊!是“炫富”呢还是“烧钱”还是为国外仪器公司做贡献?国内研究组太不重视学生这一最最重要的实验室群体了,殊不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是实验室稳步发展、才是导师/老板脸上风光的最重要利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140-467122.html

上一篇:美国科研的最根本特色
下一篇:学术不端讨论案例1:真相与后果
收藏 IP: 130.160.104.*| 热度|

24 吕喆 史晓雷 吴景鹏 胡俊平 曹贺贺 张玉秀 高峡 杨华磊 曹聪 彭友松 余世锋 迟菲 唐明 王衍伟 蒋继平 陈飞 余开亮 孟雅婧 付宁 卢元 刘晓 outist wuweikui wpsup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