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rids.html
这张图中的彩色区块部分主要根据最近美国地质勘测局资料编译的,它杂糅了许多地质认识和观点,但似乎缺乏较统一的划分标准,它是为了评估世界能源而划分的,同样也适用于对世界固体矿产的评估。我初步统计出里面有如下概念:褶皱带(褶皱区)、地体(terrain)、地块(block)、地块(massive,法国)、地盾、克拉通、克拉通边缘、微陆、前渊(foredeep),盆地、高原、高地、隆起、沉陷、地垒、地拱(arch)、地鞍(saddle)、陆棚,弧、增生楔、弧后盆地、陆棚盆地、大陆斜坡或坡地、前弧盆地、前陆盆地褶皱带、洋脊、海洋、地台、海槽(Trough)、海沟(Trench)、外陆棚(Outer Continental Shelf,OCS)、内陆棚(inner continental shelf)、脊柱(Backbone)等,可见其兼容并包。这不像国内地质部门那样搞所谓的规范化,统统称个狗屁的板块,那是国内某些学霸机械呆滞,板块原本主要是全球层级的大地构造概念,用到二级、甚至三四级,那是鬼扯。什么叫死板,这就是死板!在一个构架清晰的地质理论体系中,每个术语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切不可乱套。但总体原则是“察象求因,据今论古,综合研究,妥当界定”。
本图原本是为评估世界各油气盆地的能源之用,故不同于一般成矿区带划分图,特别突出了盆地分布,如陆缘海盆、内陆盆地等,它们或与其它地质省相邻接,或分布于其它地质省之中。单就盆地分类方案,学术界也是五花八门,如克莱姆(Klemme,1970,1980)盆地方案、Bally and Snelson(1980)盆地方案、Kingston等(1983)盆地方案、佩拉廷(Perrodin,1983)方案、Haeberle(2001)盆地方案等,到底选取何种方案作为划分依据,这本身就是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本人觉得本版本总体是较合理的,但并不意味着全部认同。如美国那部分地质省和盆地划分显然很行政化,需综合多种地学信息进行调整,而且还得与地质省划分粗糙的加拿大部分相衔接。我暂时对亚洲少数局部作了精调和修正,其它区域还来不及调整(调整必须有足够的依据);而且我还发现其中某些命名是不太准确的,如某些所谓的盆地实际上大半敞开的,有的类似小流域,还用盆地称之就不太妥,可称之为“开盆地”,而大体封闭的盆地则称为“闭盆地”。另外,如果是地质历史上的某些残余大地构造,最好加上“古”这个前缀,而正在形成的区域大地构造则可加上“新”这个前缀,以免在大陆大洋大地构造之间造成误解。
该版本将地盾单独划分为一个地质省单元,而将地台加以了细分,这是可取的。因为地盾是大陆的核心,年龄古老、长久稳定存在、地质作用独特,而地台(准确的说应该是陆台)的这个概念比较泛化(可分为地台、准地台、台坪等),由于复杂的地质演化,不断增生的同时又不断被活化、破碎化为地块,所以经典地台是稀少的,大多是所谓的准地台;地台、地块可与盆地范围大体重合。但该图并未全部将世界主要地盾划分出。另外,其中个别地方命名为“X海地台”,这还需商贾;在少数地方还提到地槽这个概念,与褶皱带并称,似不妥,因为褶皱带这个概念的外延大于地槽,大陆地槽一定是古老褶皱带,后期隆起造山,再称之为地槽则不妥;至于海槽这个概念还可保留,与海沟并列,但不同于海沟;等等。对全球大地构造的划分最好根据现代岩石圈板块动力学和演化学理论进行,仔细地根据其地质特征和属性及其背景异常,界定其范围,合理而系统地进行命名。而不能像国内某些人那样搞一刀切,不管其地质特征和动力成因,都笼统称为地体、板块!最终的全球地质省精修版本,将应考虑以上因素,并广泛借鉴其它世界地质资料,打算在编制完全球地质图之后再进行调整和修编。
对全球地质省(大致对应国内的I或II级成矿区带)的划分需要考虑地形、大地构造、地质、断裂、油气盆地、地球物理、地磁等多种因素,涉及地质力学、槽台学说、板块学说、岩石圈动力学等诸多学科,它统领全局,极其重要,好的划分容易为人接受和理解,并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管理、战略规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