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我球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rlong 地质勘查 地球化学 人文诗词

博文

上古太极文化考问:东欧与东亚之间

已有 11655 次阅读 2021-3-18 10:06 |个人分类:历史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上古文化遗存中的太极图案:东欧与东亚,孰源孰流?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ancient Taiji culture: Hesitating between Trypillia culture in Eastern Europe and Yangshao culture in East Asia


关于太极图案

特里波耶文化主要部分布乌克兰西部(在乌克兰第聂伯河中游等地),占据乌克兰近大半区域。该文化区西北部伸入波兰境内,西南部伸入罗马尼亚境内。东欧特里波耶文化(Trypillia culture,约5500-2750BC,一说上限为公元前4800年初)考古遗存中发现多种太极图案,充满漩涡感、流动感,那一对鱼眼象征着生命的眼睛或乳房。这很类似中国道家的太极图案。当我看到这个报道时,感到十分惊奇。

Trypillia在乌克兰语中的本义是“三一”,注意三即叁,与参相通,故“参一”即“参化太一”,此与中国古道家思想完全相合!三一理念当为欧洲本土上古宗教理念,而后被基督教扭曲利用并具体化为圣父圣灵圣子之三位一体。当然,Trypillia也可音讹为“太极”,虽然有点牵强,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释太极图案出现于上古东欧地区。

就时段而言,东欧特里波耶文化大致对应中国仰韶文化(约5000-3000BC,大致对应中国的中三皇时期),主要时段早于伏羲时代(后三皇时代的初期)。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大致在今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文化分布图(略,请搜见网络)


阴阳鱼太极图,蕴含着时刻的哲学理念,包涵阴阳交易、永恒循环、无始无终等观念。太极图外为大圆,中为反S的太极线。中国的汉字“互”和西方的字母“S”可能源于太极符号,二者形状有些相似。互,互相、相互,是阴阳旋抱状态之象形,表示阴阳相互作用。《山海经》记载西北有“互人”,此可谓上古道士、术士。上古智者从天地万物运动存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太极符号,具有极大的哲学涵括力。从江河涡旋到银河涡旋,从植物发芽到人类指纹,古人发现这种普遍形式,可谓“万物皆旋”,十分神秘崇拜,后来赋予其阴阳相生相克的哲理,进而增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信心,促进人类走出混沌蛮荒。

Trypillia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太极图案至少可证明:道家文化源远流长,中西方在上古时代很可能发生过文化交流。然而,中国道家文化是发源于本土,还是源于东欧?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东西方的太极图案是中西方各自独立产生的一种上古艺术图案,但这种可能性较小。我们应该对失落上古历史抱着客观、科学的实证主义态度,要正视考古证据,认真赠别并分析历史信息残片,以图部分复原历史真相。



东欧特里波耶文化分布图

特里波耶文化遗存中的太极图案

   因为太极图符具有代表性,具有国际文化考古研究意义,所以作为特里波耶文化博物馆的核心标志。乌克兰在上海举办的展览会上,更加突出了古太极图符。


乌克兰上海展览会上的太极图案(仿考古设计)


特里波耶文化遗存中的各种太极图案


七千多年前,乌克兰土地上已出现大城市。从出土文物看,以陶土制作的碟碗杯盘等器具非常精美,技艺纯熟,艺术水平很高。几乎所有陶器都很光滑、质地很薄,涂着黑白、红色、栗色等不同颜色。他们将对天文的认知浓缩为符号,完美地绘制在陶器上。陶器艺术表现有律动感、旋转感和流动感。太极图和旋转状的纹饰被大量运用于服饰、日常器具等方面,他们以各种图案表达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领悟,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四季的更迭。因此,特里波耶文明的核心标志是“太极图案”。

据学者介绍,特里波耶文明的城市,格局非常谐调合理,有宽阔的广场和街道,两层楼高的别墅有序地排列在城市中。考古学家认为,数千年前特里波耶人如此排列城市格局,不可能是从其他的地方参考得来的结果,因为当时的欧洲还未开化。特里波耶人可能将从天文星象学中探索到的智慧,熟练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布局谐和有序的城市,同样是依据天文星辰运行的原理修建而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特里波耶文化太极图与伏羲仰韶文化存在许多相似元素。李守力分析发现,在特里波耶文化太极图外围的圆环内各有六道刻纹分成四格,如《易》之四象。每格内两个圆图,共有八个圆图,如《易》之八卦。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的陶盘图案(如半坡人面鱼纹)全是四等分。原仰韶文化半坡及姜寨遗址(距今6600-6400年)中出土的彩色陶盆的口沿上用两种符号画着八等分(八等分以四等分为基础),象征四正四隅,于此可见伏羲画卦的演变。围绕特里波耶文化太极图有两头鹿和六条狗,是八个动物,太极图外套八个花瓣形,如《易》之八卦。仰韶文化陶盘有四头鹿,如《易》之四象(象是动物),口沿上有类似特里波耶文化的竖形刻纹,再加“个”字纹,将口沿分成八分,如《易》之八卦。




公元前四世纪凯尔特金饰上的太极图案


    西罗马盾徽

除此之外,欧洲凯尔特人(Celts)也有类似于太极图案。凯尔特人为古代欧洲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民族集团。在文化上广为吸纳、多方采撷,带有混合性质。据凯撒日记记载,凯尔特人具有标志性的红头发。他们通过流动扩张,极盛时疆域东至黑海,西至不列颠。约公元前10世纪初,凯尔特人发源于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公元前七世纪已在法国东部、中部各地定居;公元前5世纪起,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渗透和扩张;公元前387年和279年,凯尔特人分别入侵和洗劫了罗马和希腊;公元前5949年,恺撒大败高卢凯尔特人,致使凯尔特人大量被杀死或沦为奴隶,走向衰落公元13世纪的英国威尔士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凯尔特人早期时代对应中国西周初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青铜器部落。凯尔特人文化中的太极图案非常类似东欧特里波耶文化的,故这种文化元素当源于东欧地区,而且到后来成为西罗马盾徽之一。

 

东欧特里波耶文化太极图陶罐与中国长江流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太极图案较相似,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旋涡图也有几分相似,但存在点差异。

中国甘肃临洮县的马家窑文化遗址(约3750-1950BC,时段较长,对应三皇、五帝、唐虞时代)也发现了漩涡彩纹、双龙彩陶绘,一般认为是仰韶文化末期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其中的漩涡图案不过是伏羲太极文化的余辉,相应地女娲作为生殖女神,在马家窑文化陶器上有大量反映,暗喻画作活泼的“蛙”,推测那可能是女娲崇拜文化有关。


sshot-1.png

程金城认为,以圆形为始点,开始了陶器造型的演变。从老官台裴李岗文化的出土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甚至延续至今的瓷器器皿,虽然多样多样,千姿百态,但是,圆形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主要器型原型。甚至可以说,一切器皿都是在圆形基点上的变体。“对圆的喜好是人类的天性。圆是器物形的基本的原型。”(《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3300-2600BC,大致对应后三皇时期),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其西的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

sshot-2.png

据荆州博物馆官网报道,“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早期最有特色的陶器。其色彩有橙黄、橙红、黑褐、红褐等。其图案丰富多彩,有四分直线纹,漩涡纹,麻点纹,麻点对三角纹,扇面纹,同心圆纹,太极图纹等。”因此,屈家岭文化中的太极图案最初源于作为织布工具元件之纺轮,或者说是纺轮旋涡状图案的抽象简化。彝族典籍《玄通大书》中的太极图案与之非常相似。

    而且,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太极图案与北方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旋涡图案存在差别。这是后三皇时期(伏羲时代)太极文化图案在南北方地域上呈现的差异性。


sshot-3.png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珍藏有一把大汶口文化时期(公元前4300-2500年)的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这把象牙梳,背厚齿薄,整体略呈长方形,约有17厘米长,顶端有四个小缺口,其下透雕三个圆孔,梳身中部用平行三行刻线(八卦)组成类似“S”(8)形的透雕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S”字形装饰的左右两侧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方刻有一道条孔,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装饰画面,条孔为刻具一次刻成。象牙梳下端有15个(不算两边)细密的梳齿。梳身上的“S”图案就是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因此,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有趣的是,“8”与西汉时期的伏羲女娲连体图下部很类似;而且,“8”的形状实际上就是一个圆圈扭成的,形似螺旋状的基因,“8”横放就是无穷符号


26号墓中的象牙梳有“太极图符”(但不知为大汶口文化哪期


安徽含山县的凌家滩文化遗址的考古测年约为公元前3300年,其中出土了八卦玉版最引人关注,见下图。

sshot-5.png


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时期(约2500-1900BC,对应五帝唐虞至夏初)遗存中发现彩色龙纹陶盘,与古彝文太极图相似。彩陶龙纹陶盘只出现于贵族大墓中,专家认定龙纹象征王权、族徽。陶寺大墓彩陶龙纹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太极图。1976年陕西扶风县云塘村出土伯公父壶盖(无壶身),也有类似太极纹样,旋转方向为顺时针。1995年在四川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其纹饰含有阴阳鱼太极图。

    来知德太极图则是蜀之异人所授,蜀地保留了上古易学。据说,成都理工大学张如柏教授先后发现了三星堆文化时期(约3000-1000BC,大致对应古蜀柏灌氏时期)的后天八卦套太极图、太极图与天象组合图玉器。三星堆发现的周文王后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和“阴阳鱼太极图”可作为“易学在蜀”的物证之一。然而,有些考古界人士对民间收藏的文物抱着轻视怀疑、甚至一概否认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至少应该科学鉴定复核之。 

sshot-4.png

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国先人抽象反映客观世界阴阳二面之变易规律的图式,以此理念为核心,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道家太极文化。关于“太极图”的来源,有四种观点:伏羲说、纹饰说、周易说和绘画说。据载,世传太极图出自宋代道士陈抟之手,所谓“先天图”。现今为学者所引用的“阴阳鱼太极图”,是明朝学者赵为谦在《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公布,当时名叫“天地自然河图”。他解释说,此阴阳鱼太极图是在伏羲时代,龙龟从荥阳附近的黄河里出来,背负的就是此图;此图就是人们传说的蔡元定(宋朝朱熹的学生)从四川一位隐士手中得到的图。还有学者认为“太极图”是陈抟所绘。据《宋史·朱震传》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康节,种放又以《河图》、《洛书》传李溉,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些图式均出自陈抟;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谓陈抟居华也曾以《无极图》刊诸石。陈抟的著作大多亡佚,不过宋明以来有关著作尚保存有经过引述的文与图。今存世者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龙图序》、《正易心法注》等,又有《无极图》、《太极图》等流传下来。因此,许多人认为是陈抟创制了太极图,这容易让人误认为之前中国没有太极图案。屈家岭等文化中就有太极图,而陈抟的贡献可能是用圆规画出标准太极图。

太极图案最初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象征,可视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标志之一。据考古事实,太极图案成为一种文化装饰图案,确实曾流行于欧亚大陆,后来经由华夏族一支向东北传至美洲,成为玛雅人文化的元素之一。至近现代,太极图被韩国作为国旗,太极图案作为蒙古国旗和新加坡空军军徽、安哥拉空军军徽的要素之一。


小结

据目前出土太极图案的考古文化,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特里波耶文化(约5500-2750年BC)、仰韶文化(约5000-3000BC)、大汶口文化(约4300-2500BC)、凌家滩文化(约3300BC)、屈家岭文化(约3300-2600BC)、凯尔特文化早中期(约1000-49年BC,对应中国周秦汉时期)、玛雅人(其形成期为1500-400BC,对应中国商朝和西周春秋时期)。

对前文介绍的考古事实归纳总结如下:

1、东欧特里波耶文化时期与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大致重合,对应中三皇时代,甚至延续至后三皇时代(伏羲女娲时代)。

2、中国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中的太极图案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的涡旋图案存在风格差异。前者中心对称,具有“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一个大圆内;而后者涡纹更繁复,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相互纠缠,似乎可以没有边界,就像花蕊周围的花瓣。

3、东欧特里波耶文化太极图案与中国上古南、北方的太极(涡旋)图案存在一些形似之处,但整体风格差异较明显,前者的形状更柔和、交融,绘制的载体也更多样。特里波耶文化太极图案后被凯尔特人吸收,后来甚至成为西罗马盾徽之一。

4、玛雅人文化中的太极图符应源于东北亚,推测是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族一支迳白令海峡迁徙传去的。太极图案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源远流长,中西南北交流,影响至今。

 

引申问题


然而,东欧和东亚的“太极文化”到底是谁早谁晚,谁是本源?谁是流派?抑或二者大致同时各自独立产生?更可能的是,在中三皇时期(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2750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上,游牧和半农耕氏族部落群雄并起,曾沿河西走廊至大草原一带,发生过一次不可忽视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交流,为后来伏羲时代的农业文化第一次兴盛奠定基础。仰韶文化是古羌人伏羲开启的三皇时代的遗产,目前国内已发现五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但既然是文化交流,就仍会引人追问那个“孰源孰流”的问题,这“几乎”等于“孰先孰后”,但目前系统的考古测年数据尚不知晓。

人们总爱比较,论高低、分一二、比先后,这其实是单源性而非多源性、先后性而非并发性、绝对性而非相对性之惯性思维在作祟,这种惯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看似常见的事物现象,但不能涵括事物发生、并存和发展的所有情况,其本质是陈旧之线性史观、经典世界观,而非现代之动力系统史观、混沌世界观。人性之好强好争性是人类历史进化使然,故竞争确实是常态,但若因具有强烈竞争心态而非要万事比高低,那么就成莽夫了。人类之愚蠢在于通常用不完善的评价指标去评判事物,用不健全的思维逻辑去妄断现象,结果误解事理,大失偏颇。

上古欧亚大陆社群作为一个混沌系统,一样可以发生同步化(同时化)现象,即相距遥远而看似缺少交往的族群之间,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几乎同时蕴发有些类似的思想理念和艺术审美。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有五元素论、易汰论,中国先秦的五行论、太一生水论。又如:牛顿和莱布尼兹谁先发明微积分?而实际情况是几乎同时独立发明。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谁先推出引力场方程?而实际情况是爱因斯坦站在继庞凯尔、洛伦兹等肩膀上,深入琢磨时空引力问题,并与数学家希尔伯特有所交流,希尔伯特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推导出来,临门一脚被他抢先,而爱因斯坦在五天后发表的引力场方程是以复杂的张量推导出来的,并受希尔伯特推导所启发才完成。对同一类似东西(科学、文化、艺术等)几乎同时的独立发现或发明,这种现象可称为并发创新。所以,“孰先孰后”这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也许是一个真问题,也许是我们思维出了问题才问的一个伪问题。

言归正传,我对东欧、东亚太极图案为标志的文化现象作如下综合性而非折中性的看法: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2750年,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的东欧和东亚之间,既存在少许族群基因及文化交流,东亚大陆内部也存在南北太极文化的风格分化。太极图案作为各自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在东欧和东亚地区大致同时出现,可能是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也可能是各自独立产生的结果。虽然我们无法用一两个文化图案的部分相似性去论证东西方遥远的两大文化系统之间是否发生了一定规模的交流,但其核心文化图案在各自文化遗存如此普遍存在,至少可作为二者发生交流的证据之一,或作为迹象性证据

这种回答也许让人不满意。如果有人硬要追问先后问题,那就需要考古界有太极图案的出土器物进行系统测年统计:如果测年数据明显差异数百年以上,那么东欧和东亚的太极文化确实存在先后,就有两种可能:一源一流或异时独立发生;如果几乎同时期,仍有两种可能:族群交往或同期独立发生。如此全面考虑事物发生发展的可能性,那么考古学界通常伴发的偏头痛问题也就消除了,而代之以严谨的实证思维逻辑。

如果我们考虑上古文化交流问题,就要考虑族群基因交流问题,这是大胆而有趣的。我觉得古羌族很可能是中西方基因交流的载体之一,但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下面仅顺带初步分析考证,仅供参考。

从人类走出非洲后不断迁徙分流的总体趋势来看,当有一支古印欧人迳中亚或西亚,沿昆仑山脉(后来的丝绸之路)下而向东迁入中国西北地区,那时西北的气候环境比现在好得多。这条从欧亚大陆腹地的基因传播路线已为有些基因学家所分析证实。

而且,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有许多关于昆仑为地轴的各种神话传说,今昆仑山脉依次分布有叶尔羌、若羌、羌氐等民族。综合这些因素,古羌人可能是古印欧人支裔,将东欧的特里波耶文化的“太极文化”,沿昆仑山脉下,或迳北新疆山口,在牢兰海进一步发展,进而东迁中国西北。古羌人逐渐东迁至中国西北,然后陆续扩张,与中国西北地区更早的土著族群融合,于是陕甘川等区域迎来仰韶文化的繁荣局面。通过中三皇时代的开拓,太极文化逐渐传播至古黄河下游、淮水流域(以凌家滩文化为代表)和长江流域(以三星堆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为代表,其它地区还有待继续考古证实)。至仰韶文化晚期,羌人伏羲创八卦,不断向南、向东扩张,大力发展农业,迎来农耕文化和技术创新的大爆发。太极文化继续流传,被龙山文化(对应黄帝时代,本源于今河南中西部,后东扩并吸纳江南良渚文化某些因素)继承并发扬光大。

战国析支(西汉大月氏,后被赶回中亚)、楼烦(后融入华夏)等民族可能是古羌人的支裔。部分羌人入主中原,成为汉族重要族源之一,部分原部羌人继续存在陕甘川等地,时久而后各自忘本,与汉族之间历代争雄(羌、巴等华夏族也被北方汉族污蔑为五胡),又时而融合。羌人还陆续向南沿西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而逐渐扩散东南亚缅甸境内。

以上可简称为“太极文化东渐假说”,这可解释少部分古中国人携带印欧基因,认为起源于东欧的太极文化而最终在中国发扬光大,正如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而最终也是在中国发扬光大。但注意,这只是推测或猜测而已。

古羌人作为古华夏人种,在东西交流中至少起到了中介作用。牢兰海(西汉蒲昌海,清代罗布泊,今彻底干涸)周围水草丰美,考古发现古印欧人。据山海经,西北地区曾有许多河流、泑泽,生存环境较好,西汉时那时河西走廊还有较大的湖泊和大片草原。因此,上古时代中国西北河西走廊是比较适宜人生存的,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中国西北走廊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这条东西文化大动脉逐渐变得逼仄,甚至几度中断,使得中国变得相对隔绝,西方族群难以再迁徙进入,逐渐形成中国人种的特质。古羌族在族群竞争中,大部分融合形成新的族群,而未被融入者,散布在中国西北山区,与土著融合形成后来的羌族。

总之,伏羲是中国古道教的创始人,他通过太极八卦等哲学性教义而团结统一了族群意识,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智慧,成为真正的人文始祖,东扩江淮,而结束了中三皇晚期的氏族酋邦争雄的局面。伏羲(太昊)的事迹,《山海经》略有记载,许多史志也有记载,各民族也有传说。伏羲草创道教,为黄帝时代倡导的自然山神崇拜奠定了文化基础。


呼吁:考古实证上古史

上古历史确实早已被后世遗忘,这种遗忘可能发生在东周乱世时期,或者更早,或孔丘窃得周藏书许多孤本然后删书断自唐尧所致(相对于古埃及、古印度上古史的记载,中国上古史载显得非常残缺,零星片段信息散逸于山海经、野史、传说,最后甄别拾遗总结于《路史》中)。关于上古史,许多还需要考证梳理分析研究,将会新认识不断复原人类的部分记忆,对人类过去的客观科学态度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

武陵老君博文写道:“世界上很多的古老文明因为种种原因,都已经销声匿迹,却不约而同的为人类留下了两个大相径庭的符号——太极图和万字符,使他们穿越在古今,穿越在各大洲各大洋,不受地域、语言、灾难的限制和影响,完好无损的留存下来,让人不断的认知和记忆。”

胡孚琛曾说:“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现代人们(包括历史学者、考古学者)对人类上古历史还几乎是无知的,由于知识陈旧的教学导致许许多多的成见、孔见继续在存在,思想意识僵化导致上古历史研究难以推进或被接受。首先,数千年的历史大浪淘沙(自然毁坏、战争屠杀、文化散逸)导致一代代遗忘远古历史。这都导致人类上古历史研究严重滞后,这关乎人类如何起源、迁徙及其文化如何传播、交流和发展演化,这关乎人类各民族如何相处、各文明如何共存,这关乎人类如何对待未来危机的挑战。

    无知者对上古历史持虚无主义态度,上古历史并非今人想象得那么一个“原始”了得。当代学者必须面对海量的文化遗址遗存证据,探究人类自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发展历程。因此,人类上古历史并非那么简单,值得深入研究,相信会不断为我们探索到更加深远的文化根源,不断勾勒出一张更加完整系统的人类文化谱系图!

---2017.8.2,后有修改更新

The early civilizations of Europe-Cucuteni-Trypillian 4800-3000 BC (Old Europe)

http://video.tudou.com/v/XMjQzMTEwODEyNA==.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9142-1277367.html

上一篇:论琴之源流(更新版)
下一篇:论运弓运指(修正更新版)
收藏 IP: 112.44.104.*| 热度|

8 尤明庆 刘大哲 杨正瓴 范振英 郑永军 文端智 宁利中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