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沦海底的史前大陆文明:传说VS真相
许多人对许多西方人传说中的阿特兰蒂斯大陆、姆大陆之类视为无稽之谈,而毫不理睬。确实,当初我也视之为无稽之谈,但如果考虑到地球气候冷暖交替,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分布变迁,进而影响到一万多年前的古人类生活环境,那么就不能忽视这种缥缈的传说了。但这里提到的传说大陆并非地质史上所谓的大陆,而仅指那些冰期海平面降低所形成原陆与滨海地带连成一片的陆地。
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有类似如下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并非这里的居民,而是来自天上。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我想这是人类最早关于自身的兴衰学说。
传说的三大陆地,但不当在图中红色区域
好事者构想出的史前全球地图——乌托邦而已
姆
姆大陆(Mucontinent,又译穆大陆、母大陆)是西方传说中的大陆,可能存在于大约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晚期,当时海平面更低)。姆大陆土地辽阔,东起现今夏威夷群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南边是斐济、大溪地群岛和复活节岛,全大陆东西长8000公里,南北宽5000公里,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公里。
南太平洋诸岛史前巨石遗迹分布图(詹姆斯.乔治瓦)。但文化遗址的类似性不能证明诸岛区域曾为大陆。
姆大陆——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人类播迁历史的最后记忆
令人深感兴趣的是,土亚摩土群岛上与玛雅金字塔极为相似的祭坛、塔普岛的石门、迪安尼岛石柱、雅布岛的巨大石币、努克喜巴岛石像等。这些相距遥远的小岛遗迹,竟有明显的相似,而且各岛都有大岛沉没的传说。为了解释这大片海域的岛屿、人类及其遗址分布,有些人对姆大陆的存在性非常感兴趣。但他们的论证是不严密的,缺乏系统性,只是臆测。从地球科学角度来看,这些太平洋岛屿不过就是海山、海岭、火山岛等,地球科学根本不支持姆大陆的存在。
姆大陆传说,不过是人类对旧石器晚期滨海陆地消失的最后记忆而已。末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其海滨区域相互连接,滨海平原面积远大于现在。我在《山海经》上也可找到几丝有关的记录(在此不详释),而且也在现代滨海地区以及岛链的岛屿附近海底发现了史前遗址。
澳亚语系分布图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family),也叫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实际上当译为澳亚语系。这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1200种以上的语言。其分布东达南美洲西的复活节岛,西抵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南至新西兰,北至中国台湾岛和太平洋中央的夏威夷群岛。其东西延伸距离超过地球圆周一半,说该语系的人口总数约2.5亿,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南亚,至于新几内亚以东只有一百多万人。上图可见,澳亚语系的源头在中国东南沿岸,澳亚语系分布的核心区是在巽他地块。澳亚语系的存在,也可能是姆大陆文明和利母汭亚大陆文明存在的遗迹之一。
东南亚人类播迁图(新石器早中期)
当华夏核心区域进入新石器早中期时,东欧西亚地区的古印欧人(R1a基因)向西扩张形成欧洲人祖先,向南扩张形成印度雅利安人,向东扩张至中亚,并与中亚土著融合形成吐火罗人,少数东迁至中国新疆地区,抵达河西走廊,乃至进入陕甘川地带;而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古羌族向东、向南扩张,古越族迳海向南扩张,同时古傣族迳印支半岛向南扩散。
根据语系分布图和族群迁徙图,我推测古越语就是澳亚语系的主要母语,而百越就是旧石器晚期生活繁衍在东亚东南滨海平原的民族的主体后裔,后因海平面上升,部分聚居在今中国东南较逼窄的沿海一带,而另一部分则向东南迁到台湾岛,进而一支向南播迁到菲律宾群岛和印尼群岛一带,进而扩散到澳洲和西南太平洋诸岛上。古越人及其后裔擅长航海,每播迁一地,就与人类走出非洲后第一波迁此而形成的土著居民融合,从而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南岛语系。
阿特兰蒂斯
阿特兰蒂斯(希腊语:Ἀτλαντὶς νῆσος,英语:Atlantis,法语:Atlantide,意为“Islandof Atlas”,“阿特拉斯的岛屿”),又译亚特兰提斯,又称大西洲、大西国。传说位于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岛屿那片区域,曾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大洪水毁灭。
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最晚年的著作《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迈奥斯》(Timaeus)两本对话录中都有提及。柏拉图记载:“在梭伦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今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阿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传说中,海神波塞冬创建了阿特兰蒂斯王国,对大海有着强烈的崇拜,它与东方大洋中的利莫里亚(Lemuria,又译雷姆利亚)文明并存于世界。波塞顿娶了某小岛上的一个少女(其父母双亡),生了五对双胞胎,再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Άτλας),因此称之为阿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顿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顿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顿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顿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顿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在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中,还暗示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希腊,所使用的文字与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字不同。
1665年,阿塔那斯·柯切尔神甫首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的理论,我认为此不足为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巴哈马群岛和佛罗里达半岛等附近海底,接连发现轰动全球的奇迹,不排除可能类似UFO之类的忽悠。
1967年,美国一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时,发现水下几米处有一巨大长方形物体。次年,美国一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发现一座古代寺庙遗址,长30米、宽25米,呈长方形;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5米处发现一座平坦的经加工的岩石大平台。考察队由此断定,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曾有一座岩石修筑的大陆城市。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发现其它岩石建筑,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大马路等。海底建筑的排列和形状,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致。
1974年,苏联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中可见到腐烂的海草,还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等。
1968年,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几名潜水员发现一条用巨石铺设的大道——用长方形和多边形的平面石头砌成的大道。石头的大小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齐,轮廓鲜明。地面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150厘米,估计每块石头重25吨。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据说,它是由大块齐整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的东西胶合起来的。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被取名为“比米尼大墙”。后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城墙、门洞等,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的史前遗迹巨石阵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根据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化石,表明其至少有12000年的历史。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20世纪70年代初,一群科学研究者来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从800米深的海底取出岩心,经过科学鉴定,此地在12000年前确为一片陆地。这可作为大西洋海平面升降的证据。
1974年,前苏联的一只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海底拍摄8张照片——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筑。
1979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使用先进仪器,在百慕大三角海底发现金字塔,塔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离洋面仅100米,比埃及金字塔大。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流过。
1985年,两位挪威水手在百慕大三角海区之下发现一座古城。拍摄的照片上有平原、纵横的大路和街道、圆顶房屋、角斗场、寺院、河床等,与柏拉图的描绘相同。海面科考船在古巴近海,声纳扫描的结果令人震惊——海底的白色巨石方阵排列整齐,整个图像如同一座被海水突然吞没的城市废墟,方圆16km2。科学家保罗·温威格说,发现一个异常难解之谜,大自然不可能摆出如此规则的巨石方阵。温威格的一位同事透露,在该海域内发现8座类似巨型金字塔建筑,金字塔按轴线分布规律。至于其它巨石阵,可以隐约区分“城市广场”、“大厦”和“公共设施”之类。
2013年12月,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海底,一名渔夫以声纳探测法,在特塞拉岛和萨欧米格岛之间,发现一座高60米、宽8000米的海底巨大金字塔,位于海面之下40米,四面棱线正好朝向正东、正西、正南与正北,与吉萨金字塔类似。同时,有人在葡萄牙西边海域发现海底金字塔,疑似亚特兰蒂斯遗迹。
诸如此类的证据,不再详举。虽然任何不感兴趣的人都可怀疑其真实度,但我认为这没有UFO之类那么现象误解,这么多人不会如此吃饱了没事干吧。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群岛,人们在海底发现的大片人类活动遗迹,许多人阿特兰蒂斯迷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阿特兰蒂斯王国。但从地球科学角度看来,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群岛这片海域根本不可能曾形成过大陆。所以,亚速尔群岛和百慕大群岛附近一带海底也曾露出海平面之上,有人类繁衍于此,甚至是一万余年前的阿特兰蒂斯王国在大西洋中的殖民地。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通过毕生努力,出版了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人称“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他一共提出13个重要结论或纲领:
1、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2、柏拉图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3、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4、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迁居至世界各地;
5、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伊甸园”即亚特兰蒂斯;
6、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即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7、埃及和秘鲁神话中,留存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8、亚特兰蒂斯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9、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10、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11、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12、大约12000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13、少数居民乘船逃离,遗留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这13个结论或假说,似乎可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人类活动问题,可为解释上古西方人类历史提供一种参考。
然而,关于阿特兰蒂斯的具体地域,西方学者莫衷一是,有塞浦路斯说、克里特岛说、南极说、直布罗陀说、爱尔兰说、加迪斯说等。我认为都不正确,他们都没注意到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古地理变化。还有一种可能是西西里岛附近区域,在较温暖的间冰期末期,大西洋海水突破直布罗陀海峡,冲入地中海盆地,形成大洪水,很快导致残余地中海面升高而淹没之。另一种可能,阿特兰蒂斯位于爱尔兰-挪威西南端-法国形成的三角区域,这块区域方位大体符合柏拉图记载,而且面积足够大,足以称为大陆。较温暖的间冰期,冰盖南缘由于大西洋暖流,可能仅仅覆盖此区域北部,但好景不长,随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古欧罗巴人的这片风水宝地,部分迁散在欧洲各地,上古欧洲的文明重心从西北欧滨海地区转移至黑海北部肥沃广袤的黑土地平原,而成为古印欧人发源地。这不失为一种可能。
利姆汭亚(黎母?)
Lemuria,前人译作雷姆利亚、利莫里亚,这里音译兼意译为黎母(ria为地理名词后缀,与古汉语“汭”同音同义)。该大陆当在东南亚印尼群岛区域(见下图),许多人与今澳洲东北部、西南太平洋的姆大陆相混淆。黎母,黎族之祖母。黎,字型含义为水稻耕种之民,目前最早的人工种植水稻遗存发现于湖南省道县,所以推测黎族本源于南方。至于巽他地块海底是否发现文化遗址和水稻遗存,这是个低概率的考古问题。黎,华夏族很古老的姓氏,五帝时有重、黎绝地通天;商代有黎邑,今郓城县西;今海南省有黎母岭山脉,在万多年前,海南岛与南方的Lemuria大陆是连通的。古人称天下民众为黎民,这似乎也是Lemuria人的遗名。澳亚语系分布范围西部覆盖了利母汭亚大陆,也可能是利母汭亚大陆文明的遗迹之一。
因冰期海平面下降,东南亚群岛曾连成一片。
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台湾岛与大陆也曾连成一片。详细冰期海陆图,以后补上。
中国大陆在南海、东海中的滨海地带,曾从北到南,连接于利母汭亚大陆。前些年,日本在东海岛链附近发现海底城址。我也曾注意到有考古学者在其它滨海地带发现海底遗址的报道,暂不详举。
亚洲族群基因迁播图(旧石器晚期)。图中淡蓝色虚线当迳巽他地块中转。
小结
阿特兰蒂斯大陆、雷姆利亚大陆和姆大陆是人类传说中已沉沦的三大陆地,可能并非人类幻想或臆想的史前乌托邦,而是人类对旧石器晚期超级大陆的残留记忆而已。阿特兰蒂斯文明分布在西欧及大西洋北部区域,以西北欧地块(爱尔兰-挪威西南端-法国形成的三角区域)为主体;利母汭亚文明分布在南中国、东南亚半岛、印尼群岛和印度洋中部群岛区域,以巽他地块为主体;姆文明分布在澳洲大陆、新几内亚群岛及西南太平洋区域,以卡本塔尼亚地块为主体。
人类走出非洲后,向西一支(白色人种为主)播迁所谓的阿特兰蒂斯大陆,后被大洪水淹没,古欧罗巴人东迁至黑海北部肥沃平原;向东一支(黄棕色人种为主)迳印度半岛,进而东迁东南亚,在利母汭亚大陆繁衍,后因海平面上升而导致资源竞争,不断向周围扩散。其中一支(黄色人种为主)北迁中国大陆,成为中国古越族祖先;而另一支(棕色人种为主)东迁印尼群岛一带,进而南播扩散到姆大陆,然后扩散到西南太平洋诸岛上,分别成为马来人种、波西尼亚人种等土著。
古越语应是澳亚语系的主要母语,而百越就是旧石器晚期生活繁衍在东亚东南滨海平原的民族的主体后裔,后因海平面上升,部分聚居在今中国东南较逼窄的沿海一带。至新石器早期,北迁华南的一支与古华夏族(羌族等)发生基因融合和文化交流,形成生存能力更强大的百越族。长期生活在海边的古越人擅长航海捕鱼,反过来不断渡海向南扩散,一部分则向东南迁到台湾岛,进而向南播迁到菲律宾群岛和印尼群岛一带,淘汰了当地的棕色人种,黄色人种成为主体;然后,向南扩散到澳洲和西南太平洋诸岛上。古越族每播迁一地,就与人类走出非洲后第一波迁此而形成的土著居民融合,从而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南岛语系(澳亚语系)。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高,东亚东南亚滨海平原再次变为海洋,桑田变为沧海,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大洪水,但这次大洪水比圣经中的大洪水还要早得多、大得多。
陆地近海海底考古必然比陆地考古更难得多,而且海底文化遗存难以长期保存,除非是海底大型石筑遗址,才有可能被长期保存且容易发现。国际考古界不应遗忘或忽视大陆大岛附近的海底遗址考古,应研发海底考古的探测手段和设备,开始系统进行人类陆地近海底的考古研究。这将解决人类在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晚期或细石器时代)的生存状况,也有利于揭开人类艰辛的生存迁徙历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