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Nature 新闻页面截图: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142-w
本月初,Nature发布了一篇题为“Western scientists more likely to get rejected papers published — and do it faster”的新闻。这篇新闻聚焦于一项针对科研人员投稿、被拒稿和再投稿的研究,基于对12.6万篇被拒稿论文的去向分析,发现西方(指北美、欧洲和大洋洲)作者在论文被拒后成功发表的概率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作者高6%。在一个通常需要300天的再发表流程中,他们的时间平均缩短了23天,修改论文摘要的概率也比其他地区作者低了5.9%。并且,他们最终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还高出了0.8%。
研究团队人员之一,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研究科技创新的社会学家Misha Teplitskiy认为:“这可能与身处正确的人际网络,在恰当的时机获得正确的建议有关。”
Teplitskiy和同事研究了2018年至2022年间提交给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出版90多种英文期刊。)旗下 62种物理学期刊的约20.3万份稿件,约62%的文章被拒稿。通过查阅文献计量学数据库,研究团队得出相同(或类似)的研究后续是否在别处发表的结果,并按照通讯作者的所在地区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作者约有70%的论文最终得以发表,而美国的发表比例为85%,许多欧洲国家的比例接近90%。
不同国家的被拒稿论文再次发表成功率,图片来源:Nature 新闻页面配图: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142-w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各地区在获得如何处理退稿的“程序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方面存在差异——即如何应对负面评论、进行相应修改并重新投稿给可能接受该文章的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设在西方国家)。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Teplitskiy说,很难确定,但研究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种观点,就是发表流程中默认的规则在西方的传播度更广,这导致西方科学家更有可能成功处理拒稿。研究团队试图在后续调查中向被拒稿的作者证实这一假设,但几乎没有得到回应。哪位作者会愿意填写论文被拒的调查问卷呢!
之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数据科学家Honglin Bao认为,不同的程序知识可能会导致同行评议系统中众所周知的对非西方国家作者的偏见。另一种可能是,文化因素对研究人员不利,从而加剧了系统的偏见。例如,许多期刊是英文的,这使得母语非英语的研究人员处于不利地位,并可能导致他们在被拒稿后表现较差。
对于中国科研作者来说,当稿件被英文期刊拒稿后,往往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向原投稿期刊争取重新送审,另一个是转投其他期刊,绝大部分作者会直接选择后者。转投其他期刊前,作者需要根据新目标期刊的领域、文章质量和格式做好功课,并据此对自己的文章内容和格式进行再次调整。虽然不涉及到研究成果和内容的大改,但是这部分工作往往费时费力,挤占作者大量的科研时间。如果这时能有专业的英文母语人士,领域对口、且自身具备较高科研实力、发表过诸多SCI论文的专家来协助完成这部分工作,就能够将拒稿再投的稿件接受率提升至西方作者的水平。
由于很多科研作者在第一次投稿前都会使用英文论文润色服务,因此在被期刊拒稿后,他们往往会寻求英文润色机构再次提供帮助。这时更需要擦亮眼睛,认清提供服务的编辑是不是真正具备“英语为母语”“同领域学科专家”“具备处理退稿的程序性知识(起码编辑自己得具备有据可查的发表记录)”等等资质,真正帮助到中国的科研作者将成果发表至SCI期刊上。
无论文章被拒稿后需要改投他刊,还是需要根据审稿意见进行返修,理文编辑都可以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协助您充分解读审稿意见并尽快完成再次投稿。针对首次润色是在理文编辑完成的文章,理文编辑可以提供包括免费再次编辑、半价返修以及不限轮次修改直至发表等在内的多种服务。对于首次使用理文编辑服务的作者,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专属“投稿后”服务以更优惠的价格但不打折扣的质量助您快速高效地完成返修。
如需咨询
请加微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