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到底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初小衔接不得不说的事儿
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寒假前的家长会上,接到学校的通知——“要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忽然觉得日子过得真快,就在这么日复一日一接一送之间,已经陪着儿子从适应“幼小衔接”的过程走到了面临“中小衔接”的时间节点。尽管,六年的小学阶段学习也即将画上一个句号,但这对于孩子来说,充其量也只是其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逗号而已,因为,人生原本就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对于我的儿子而言,我自认为这是一粒发芽、成长都比较缓慢的豆子,而且,我也一直奢望他能拥有一个从容的童年,慢慢地长大。然而,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并不一定能留给他更多的时光容得他慢慢地发芽、成长和开花……
在当下教育体系内,由于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格局所决定的“小升初”成为任何一名家长和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都不得不面对的第一道坎儿。因此,小学阶段的学业学习和儿童自身的成长也就显得并不那么协调。所以,要用一个故事来总结他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显然有些困难。在此,也只能结合孩子成长过程,略谈几点,也可以叫做经验或教训吧。
1、关于写字。书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虽然一般来说4~6岁就可以开始练习写字,但是对于豆豆来说,在幼儿园小班寒假托管时,在学习写字过程中养成的不良握笔姿势和写字习惯,成为其此后书写不过关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也与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关。还是在此建议孩子写字不必过早。
2、关于英语。掌握一本外语真的很重要。让孩子过早学习英语、将超过80%的精力和教育成本都用来学习英语是许多家长的现实选择和常见做法。但是,余自以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将母语中汉语拼音的学习与英语学习的在时间段错开是有益的。尤其是在一二年级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增加过多的英语课外班的学习对于像豆豆这样的孩子也许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3、关于数学与奥数。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练习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但是,近若干年来的教改,过多强调“培养创新思维,要让儿童在接触物质世界和接触其他儿童的过程中去建立、修改和发展数学概念”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于数学基本改概念、原理、原则的归纳和学习,是造成许多孩子对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的重要客观原因。而奥数是用算数的方法解决方程问题的逻辑思维锻炼课程,无论将来干什么,在高年级阶段(4-6年级)适当增加奥数的学习对于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一定是有益的。
4、关于语文。强化母语学习很重要。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说文解字”。增加阅读量,加强词语辨析应该是重要的方法,新知小学的新新词选等系列书籍的古诗词背诵值得推广。
5、关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拓展孩子视野、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增加课外阅读量对于人的成长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很多儿童读物、童话小说或儿童故事过多重注于简单道理的灌输,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并不很多。因此,适当增加经典历史书籍、科幻小说及科普读物的阅读,对于孩子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6、关于课外班。这确实是一个爱恨交加的问题。选择与自己孩子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课外班比选择最好的课外班更重要。寒暑假时,对于无条件陪伴的孩子来说,选择一个假期课外班,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和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耍和学习的环境比学习更重要。
7、关于书包。从某种角度看,书包的重量是体现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的一个指标,虽然课程不多,但太过丰富的教材类型和作业本及各色文具塞满了小学生的书包(小学生书包重量大多在4-7公斤左右),而这样重的书包对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是有不良影响的。
8、关于体重。营养过剩、课外班过多及缺少玩耍伙伴导致的活动量不足、玩耍时间过少是引起儿童肥胖、影响儿童正常发育的重要因素。此外,校门口的垃圾食品也是影响小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不利因素,确实应该引起关注。
9、关于体育锻炼。虽然大家都知道“健康很重要”、“身体是本钱”。但是,在“小升初”的压力下,是坚持体育锻炼,还是让步于繁重的作业和越来越多的课外班,确实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在此情况下,坚持陪着孩子步行上、下学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10、关于修养。独生子女的一代,既是孤独的一代、也是缺乏分享的一代。培养合作意识、道德素养和文明行为很重要。早晚接送孩子时的拥堵、吵闹,车辆的乱停乱放、交通违章,以及抽烟、吐痰、乱扔垃圾袋等等许多不经意间的行为无疑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11、关于学校——感恩的心。坦白的讲,上小学时选择新知,主要是看中了这所小学每个班级学生数量较少(<45个学生)的缘故(老师能够照顾得来),这一点很重要。而入学后,才体会到,不仅仅是“老师能够照顾得来”,学校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孩子们的关爱更为重要。经过六年的熏陶,现在,这种爱的元素显然已融进到了孩子的生命里。感谢陪伴孩子的成长的学校和老师们以及食堂和门卫的叔叔阿姨们……
就写到这儿吧,期望能对后来者能有所帮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