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导师首次招收多少研究生--研教散记之19, (唐常杰)
昨天下午,一位新批的硕士导师问我,首次招收硕士生,收多少个学生比较合适?
个人意见,据校情,我们计算机学院的新硕导首招三位硕士生是可行方案之一;如果名额有限制,可隔年或隔两年收两三个;如果名额和经费都充足,多收一点也无妨。理由如次:
1 环境和团队。新批硕导首招三名硕士生,一开张就有了一个小团队,刚好满足了孔子命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最小数量条件,铺垫了一个师生互相促进的环境,能办讨论班、能践行孔子命题的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计算机专业中,特别需要合作和讨论;几乎每个项目都需要编程实现,这些工程性环节常常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合作能呈现1+1>2 的优势,质量和效率都高很多。
2 激励和竞争。一位学生有了想法或论文草稿,和老师、和师兄弟一起讨论,不只是集思广益,还对师兄弟有无形激励,接受师兄弟的监督,有防抄袭的作用。一位学生的论文发表了,自觉性强的师兄弟不但分享了快乐,还感觉到无形的压力,激励他们努力赶超,这种“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压力比较宽松、比较健康、比较有效。
3 奇妙的 “三” 。一师一生,可讨论,但不构成“讨论班”;一人讲一人听,较费力且劲头不大;一师二生,有了点听众、有了点讨论、有了点竞争;一师三生,就差不多有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众的人气和氛围,有比较和谐的竞争、能相互激励,去克服九九八十一难。
三是一个奇妙的数,常听到“三思而行”、“三足鼎立”和“三角稳定“,若换为其他数,听起来会别扭。听过一位专家做报告:“今天讲三点意见(1)(2)(3)… 其中第(1)点又分(a)(b)(c)三个小点…”.当场侃侃而谈,思路清晰;事后静心思之,脉络不忘。这是因为三个对象比较容易掌控、协调和平衡,人的思维喜欢和谐的“三”。
4 利于学生成长。如果在家是独生子,在校是独招生,则学生的成长少了一些与人交流的锻炼,多了一些无端的障碍。统计观察表明,独招生学术消息不灵通,校内学术报告、申请、评奖的消息时有错过,非学术消息也不灵(文娱、招聘。生活其他);出差不方便,老师不放心。
5 性价比高,地球人都知道,带一名硕士生不比带三名硕士生轻松多少,无须多说。
6 首招不宜太多,因为导师需要积累经验,需要经费,首招三位足矣。次年如名额多,可多招,名额少,则少招,或隔年招;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小生境已在第一年形成,能较好运转。
招生数量,不全由己。笔者曾经是局内人,现在是局外人,(按年龄规定,现已不再招生了)。在培养硕士生的20多年实践中(博士生复杂一些, 不在本文中讨论),名额少时,收一个两个,也曾隔年招;名额多且经费足时,收三、四个,偶尔五、六个;还陆续收过几批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硕士生。
一个单位中,导师招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数量一般受四个因素影响:
N =f(StudentNum,TotalTeachers,Position,Money),其中,
StudentNum分配给单位的招生数;
TotalTeachers,当年招生的指导教师数,与国民经济,稳定需求,是否扩招相关;
Position,你的职务职称;
Money或funds导师的项目综合指标(含 项目性质、工作量、经费);
其中,S和T的影响比较大,如果S小且T大,称为小年;有的单位规定新导师收1-2名;如S大且T小,称为大年,有的单位也可能规定新导师收2-4名,或更多;
如果单位计划与人意向的阻抗不匹配,例如分配4名,而个人意向1名,单位完不成任务;如果分配2名,个人意向8-10名,向同事竞争;都需要足够的理由,而且可能会为寻找合适的理由而烦恼。
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包括你的职业、能拿到资助的研究项目,想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多数时候是社会和时势在推动和决定,而不完全由个人选择。个人要学会在允许的空间中协调。
意犹未尽,下文 名山、名师与高徒 议论故事中的名师与高徒,议论如何学习名师带高徒的方法与艺术。
相关博文(研究生导师系列) 导师的面子,学生的胆子、路子和帽子
研究生导师的“两怕”及避防体会
急用先学 vs 厚积薄发 : 两种不同风格的讨论班
新导师首次招收多少研究生
名山、名师与高徒
科研管理中的风与帆的递归较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