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事件的发生,必然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机制相关联。
钱学森时代,不但产生了杨振宁、丁擎中等一批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且,钱学森也创立了工程控制论,可见,都具备开拓研究和创新能力;所以,必须思考文化传统的教育背景。
犹太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最多,同时,又是坚持传统文化和宗教传统最强。只有文化之树根深,才能叶茂,美国电影《云中漫步》,也反映和描绘了这个道理。
中国文化与美国体制、欧洲文化与美国体制,源于轴心时代的人类文化,犹太宗教-希腊文化传统、印度佛教-儒家文化传统,欧洲与中国异曲同工;然而,中世纪,欧洲走向政教合一体制。中国的古代“儒释道”分离和欧洲近现代的“政教商”分离是李约瑟问题之一和之二段的社会原因。
中国科学春天到来,中学时代,数学和物理学的逻辑推理与论证,神经系统的电子植入和遥控想法,以及生物学教师提到光合作用的仿生工厂,这是系统生物工程探索的起点,也是导致思考行为学与遗传学等基础研究。
又恰逢中国与西方科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等探讨的学术繁荣时期,从而,在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中切入到系统医药学、系统遗传学等,到中科院而中关村又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集聚区。
加上遇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筹备转基因研究国际会议和协会等,以及走向以色列和欧洲留学;因此,导致1996年-1999年开始的国际规模化通讯 - V2.0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等。
附,科学无边境、技术无止境
很多科学和技术思想来自日常生活和观察。
比如,一种齿轮内套齿轮的数学绘图工具、一种镜像中映射镜像的万花筒等,以及拼图、剪纸和积木、魔方等几何和数学玩具等。其中,反映的数学原理,也是直接影响一个人生的科学探索之路。
艺术与技术,古代之称为技艺,在于相通之处。
比如,雕塑艺术与建筑技术,绘画技术与工程设计等,达芬奇、瓦特、西蒙子、爱迪生、贝多芬、梵高、康定斯基等发明家和艺术家,是否一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先导呢?
从中学进入大学,2件事记忆犹新,一是刚入学问班主任老师关于蚂蚁神经网络系统的细胞联节图,二是生理学烛光实验观看到自己视网膜上的血管树,但都没有得到答案,于是,就在图书馆里寻找。
总之,圈定重点内容、标准答案考试等,都是于人的天性和创造力发挥无益;因为,科学和技术研究都是面对未知的思考与探索,而不是对已知的记忆和背书。
教育模式,必须启迪天性和开发思维,伦理和规范,必须激励技术发明致富的法制健全 - 即,钱学森之问第1、第2含义。
-(探索与思考-总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