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跨行星际文明模式

博文

科技创新与经济基础

已有 3260 次阅读 2011-12-8 13:3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科技, 亚洲, 欧洲, 佛罗伦萨

理解熊彼特“创新”经济是一个概念的理论知识,具体实施还得依赖于对事物判断是否创新与如何支持的策略、方法和机制的建立*。中国的元朝疆域推进到俄罗斯、土尔其和埃及一带,为欧洲十字军东征和文艺复兴掀起推促了力量。欧洲近代化,开始于佛罗伦萨等商业贸易,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欧洲必须寻找去东方新的商路,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先后开辟海上新航线而成为欧洲贸易中心。荷兰的股市交易所奠基了现代企业金融机制,英国从提供军事保护到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强国,成就了后来几百年的英美海洋大国地位。

经历工业革命和科技一体化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将技术低端产业移到海外并获取各类资源,在本土组织强大的前沿和尖端科技研究,这是建立在美国和北约的海空军事和科技实力上。公司的力量,从东印度公司到现代的全球公司,政治军事实力是后盾,科技的发达又为军事技术实力建立基础。经济的繁荣为科技的创新和发达提供有效的投入和调控管理。英国、德国到美国的工业革命,决定了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这又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文化和科研体制的创新基础上,尤其体现在开辟新的学科研究和新的技术开发领域。

中国在未来关键的30年是否能够成功转型到创新型,至关重要的是教育、研究、产业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战略性地转移到前沿科学和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这又是建立在基础工业、基础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因此,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制造业的仪器、设备、装备和软件、期刊、数据库等发展是基础,新兴产业从创业、孵化、成长和产业化到走向全球公司,在于建立技术发明与产业创新或局部领先世界的区域将是一个支撑点。

高职院校在经济创新上的重要体现两点:一、提供研究开发的实验室等资源平台,二是提供优质的毕业生为企业输送人才,这个前提是国内目前引进大量海外博士和海外教授创业的国内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这类新创企业在技术和思路上领先,缺乏的可能只是经济区域或具体的是创业园区等研究开发的平台和资源 - 这些在国内由于是国家或公立大学,基本集中在大学和中科院等研究机构里;因此,也许在城市规划上应该以著名大学为中心扩展成科技城,将研究用产品的企业引进科技园,还将商业、金融等移至商业城,将制造业等转移到周边建立工业园。(评论[2]家 - “区域经济学在中国:问题与未来走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476&do=blog&id=515861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来源于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技术可以从大学或研究所转移到企业;但是,中国的现实是必须尽快在局部区域建立世界一流面向产业化的科技园区内新型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测试和中试等平台和技术、商业交流和融资平台。新创企业是属于仍然没有新产品需要一段时间的技术开发,这类企业是创造未来财富奇迹的知识产权完备的新兴产业。

 

[*]:创新文化的诠释 - 举例,1)系统生物学(医学与生物工程等)1991-1997年国内与1999-2000年国际反响差距;2)系统遗传学2003-2005年国际与2009年申报香山会议差异,典型反映区域的文化差异之大。理论基础是1986年结构论 - 简版国内许多著名大学、生物信息和媒体网站在21世纪初有转载。

90年代在留学之前乃至于在海外的早年,基本是不择期刊和场合地而且大规模地通信和交流述说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唯一个目的就是希望科学界接受这种观点和思维,那时可能是一种科学奉献精神,西方国家非常看重的则是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阐述的非常详尽成为长篇论文 - 许多这些观点和思路成为了CNS上重量级的文章。原因之一是对发表概念和思维类论文的重要性重视和认识不够;但是,不过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传播的力度和广度不够的话,也许不会或至少晚许多年份才能到来。原因也很简单,对新思维和新观点能够接受的一定是极为少数,有影响的权威人物和刊物一般不会接受相反尤其反对主流观点的文章,在大量规模的交流之后形成了一种认识和理解之后成为一种趋势时,主流科学家和权威刊物就开始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了。当然,这也是一种特例。(评论[5] - “改革是建世界一流大学重中之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7485&do=blog&id=450740)

丝绸之路的南北两端为波兰和意大利,欧洲最早的大学 -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和萨莱诺大学(Salerno)。

(供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516184.html

上一篇:网络日记的功用
下一篇:复杂生物系统
收藏 IP: 118.228.1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