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h

博文

Josh Waitzkin谈论国际象棋与太极共通之处,我们能学到什么?

已有 9024 次阅读 2010-12-4 14:51 |个人分类: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 科研, 学习, 太极, 国际象棋

        

        Josh Waitzkin,少年时曾8次获得美国国际象棋冠军,13岁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后来成了他父亲关于Josh和象棋的书“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及同名好莱坞电影的主人公。18岁时,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Josh Waitzkin’s Attacking Chess”。20岁之后,他开发了“Chessmaster”软件,并成为其代言人, 现在已经出到第十版,相信喜欢国际象棋的人不会对之陌生。

出名之后,他感到了来自外界太多压力,直到读了英文版的《道德经》,并到纽约跟随一位华人学习太极。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转型的结果是:他开始学习太极,并在几年之后获得了多个太极比赛(包括太极推手等)的世界冠军;他又出版了一本书“The Art of Learning”,讲述他在国际象棋和太极这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领域发现的共通的学习的艺术。他今年才32岁。

 

09年,他在Karen Show上同 Karen Salmansohn的交谈中提到一个自己能够涉足不同领域并能够脱颖而出的很重要的原则:  如果有太极中的10个动作,或是象棋中10个策略要学的话,他会首先花很多时间把第1个练得非常熟练,直到成为一种习惯,即不用思考也能把太极中的动作使出来,或是把象棋中的步数走出来。用中国的话说,叫练得炉火纯青。

然后,再学习剩下的9个甚至更多的动作或策略时,就能很容易达到第1个的深度与熟练程度。否则一开始就贪多想把10个动作或策略一起学会的话,往往成为“专家”(本质是个搜集者),而成不了“大师”。

 

我经常用这一规则反观自己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发现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比如选择某一方向或者方法时,“什么都不想丢,结果什么都丢了”,就是违背了这一规则。而有时“昏头昏脑”地选择某一个,一心做下去,却往往取得比较好的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797-390241.html

上一篇:从体操到科研
下一篇:关于研究,爱因斯坦和钱学森各说了一句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