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5后无知青年眼中的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yanli45 黄莲树下弹琴,垃圾堆里唱歌

博文

表同情于不了解的——读林徽因文有感

已有 5742 次阅读 2011-1-6 15:25 |个人分类:小青年的喜怒哀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些日子,突然发现上次博客大赛的购书券还没用,突发奇想的买了一本林徽因的文集。

        书装订的很有感觉,翻开阅读纸上的文字,仿佛在对面有一个女子在讲述着她的内心。

        第一篇文章是1931年原载于《北平晨报》上的《悼志摩》。对于林徽因与徐志摩,说实话我并不算了解,所有的信息仅来源于电视和周围的人。但仅是一些话就足以令我动容。

        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我不说了解,因为不是许多人爱说志摩最不解人情吗?我说他的特点也就是在这上头。

    我们寻常人就爱说了解,能了解的我们便同情,不了解的我们便很落漠乃至于酷刻。表同情于我们了解的,我们以为很适当;不表同情于我们不能了解的,我们也认为很公平。志摩则不然,了解与不了解,他并没有过分的夸张,他只知道温存,和平,体贴。只要他知道有情感的存在,无论出自任何人,在何等情况之下,他理智上认为适当与否,他全能表几分同情,他真能体会原谅他人与他自己不相同处。从不会刻薄地单支出严格的迫仄的道德的天平指谪凡是与他不同的人。

    这是从中摘下的2段。

    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了解。林徽因认为徐志摩在外人看来是不解人情这点其实是因为他的“温存,和平,体贴”,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的。我不是徐志摩,因此我不知道她这样的看法是不是徐志摩内心真正的样子,就权且这样认为吧。即使徐志摩在一生中是很少得着同情的,对他的评论是赞美的也好,是挖苦的也好,至少还有那么几个人,至少还有一个人能够懂他,从这点来说,我想,他也能算是得着幸福了,毕竟这一生得一知己实在是太难了。

    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感情的沉淀越发深沉,我似懂非懂的这样觉得。说是似懂非懂,是因为以我这样的非文学爱好青年,实在不敢装作了解了的样子,但是看这篇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有朋友为我写这样的文章是很幸福的事,因为朋友的知心。

    很希望也能遇到知己,因为其实人心说复杂可以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曾经被人逼着回答他的问题,我都闪烁不答,被误解为有心机,有手段,其实我哪里能有这么聪明,我只是真的不知道,真的无法回答,我也在反复的问着自己。有的人就是不相信,有那么一些人是迟钝的不了解自己的。即便是交往很深两个人也不一定能做知己,不一定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更何况是一般交往的人们,习惯捕风捉影来极端的判断他人的人们。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根据一些了解来铁定的判断一个人,从而影响到一些后续的事情。我也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这样做过,甚至不曾发觉自己是这样做的。就拿我们身边的老师还有同学来说吧。我经常听到同学们议论老师怎么自己偷懒还好意思批评学生,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长时间的工作怎么怎么bt,某某某一个月换了好几个男朋友,老师们也会难以理解有的学生怎么怎么不努力,怎么怎么就是糊不上墙的烂泥等等等等。我们只看见了这些事情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了解的方面,却没有去考虑我们不了解的方面——对方的情况如何。这就像林徽因文中所说的一样, 我们寻常人就爱说了解,能了解的我们便同情,不了解的我们便很落漠乃至于酷刻。表同情于我们了解的,我们以为很适当;不表同情于我们不能了解的,我们也认为很公平。她睿智而深刻的道出了这社会上始终存在的一个事实。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去深入了解一些人,我们成为不了他们的知己,可是,即便如此,在执着于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观点时,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一下问题,偶尔“表同情于不了解的”我想,应该能够让很多事情变得开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633-401588.html

上一篇:该不该考虑这么多——学习中的困惑
下一篇:说说回所这半年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高莉 高建国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