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接体3.4埃压3.6埃,竞争激烈。
《科学》杂志是一份高级科普读物,美国知识分子家庭都必订阅。
科学家在科普杂志《科学》上发表文章很平常。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915512
知名科学家发表一篇科普文章,媒体就大肆炒作。
科学家施一公也会被炒死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15487.html
2015年8月18日,施一公的研究组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γ-分泌酶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文章,揭示了分辨率高达3.4埃的人体γ-分泌酶的电镜结构,为了解老年痴呆症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
2015年8月21日,美国《科学》杂志同时在线发表两篇研究长文,题目分别是《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两文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带领三位“85后”年轻人完成。
这项成果的核心内容就是“剪接体”,35%的遗传紊乱与剪接体直接相关。施一公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解释:比如人民大会堂是大理石建的,但是山里石头形状各异,需要去切,才能建成。切石头的,就是剪接体。信使RNA告诉你怎么建,我是拉石头的。剪接体进行剪切,剪切好了,人民大会堂建好了。没切好,成了遗传病。“生命基础,就是一块一块砖。”
除了先进的仪器、精湛的技术和勤奋的学生,施一公说,“胆量”给了他们最大的惊喜。“本来我们的样品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学生有点不敢试,我说不妨上一下试试,最多就是不成功,只要有15埃的分辨率就很好了,结果算出来竟然有3.6埃。我们在今年整个4月份里做计算,那一个月突破连连,都跟做梦似的!”
一直以来,对剪接体的结构解析是分子生物学里最热门的研究之一,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是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日裔学者永井洁(KiyoshiNagai)博士,此前该领域近一半的工作都与他有关。而他所在的实验室,也是现代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之处,这里曾走出14位诺贝尔奖得主。
据科技媒体“赛先生”介绍,6月24日,永井研究组的一篇论文于《自然》网站在线发表,其工作将剪接体所涉及的一个中心复合物tri-snRNP的分辨率提高到了5.9埃,一度引起轰动。而此前人类对基因剪接体的认识精度只有29埃。1埃为10-10,即把1米分成十亿份,永井的最新工作被称为近原子尺度的结构研究。
施一公团队令人震惊的是——此次得到的结果不仅将精度由5.9埃提高到了3.6埃,而且其解析对象是具有活性的剪接体,而不是永井团队所取得的参与剪接体组装过程的复合物。因而,这是第一次在近原子分辨率上看到了剪接体的细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