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2001年--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有 5863 次阅读 2013-10-8 21:15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 物理学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获得,两位物理学家因为在量子光学领域对光与物质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获得表彰。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两位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因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而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分享。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数据:

106次颁奖

自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已颁发106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6年未颁奖。这是因为这些年份恰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物理学领域没有足够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47人单独获奖

截止2012年,物理学奖颁发给单独个人的为47次;30次该奖项为两人同得,29次该奖项由三人共享。

2名女性

在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193人中,仅有两名女性。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她于1903年获此殊荣。

最年轻:25岁

劳伦斯布拉格是迄今获得物理学奖最年轻的人,1915年,年仅25岁的布拉格与其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布拉格同时也是诺贝尔所有奖项中最年轻的获奖者。

最年长:88岁

2002年,88岁的雷蒙德戴维斯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成为目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年龄最大的人。

平均年龄55岁


比利时英国两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左)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右)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共享,他们提出了一种理论机制,该理论解释了亚原子粒子的质量起源,最近,因为在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对撞机上的 ATLAS 和 CMS 实验中发现了它所预言的基本粒子,让该理论获得验证。

Higgs & Englert

弗朗索瓦·恩格勒与彼得·希格斯

希格斯玻色子 (Higgs boson) 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预言的一种基本粒子。标准模型是粒子物理学的核心理论,它描述了我们可见宇宙的基本粒子及它们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力,它属于量子场论的范畴,兼容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

标准模型将基本粒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它组成了物质,它具有半整数的自旋并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另一类是玻色子,它负责传递各种作用力,它拥有整数自旋而并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机制解释了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有质量,简单地讲,就是基本粒子因为与遍布宇宙间的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而拥有了质量。希格斯子属于玻色子,它是希格斯场的副产品,它没有自旋,不带电荷,非常不稳定。

2012 年 7 月 4 日,欧洲核子中心宣布大型对撞机上的 CMS 和 ATLAS 两个实验组分别探测到疑似希格斯子的新玻色子,2013 年 3 月 14 日再次发布新闻稿,正式确认了先前探测到的是希格斯子。标准模型共预言了 61 种基本粒子,希格斯子是最后一个被实验证实的。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3_01

2012 年7月4日,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向全世界宣布发现希格斯粒子的现场,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首次会面。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3_02

宇宙诞生之初很可能是对称的,不可见的希格斯场有一种对称性,它与一个球处于圆形碗中央的稳定位置类似。但在大爆炸后 10 的负 11 次方秒后,希格斯场因为移到能量较低的位置而发生对称性破缺,偏离了对称中心。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3_03

ATLAS 探测器显示有四条(红色的)缪子径迹,它们可能是由短寿命的希格斯子衰变而来。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3_04

一个希格斯粒子在产生后会立刻衰变成两个光子。图为 CMS 探测器获得的光子径迹(绿色的)。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3_05

即使希格斯子让标准模型获得了完善,但标准模型本身并非是宇宙之谜的最终答案。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简介

(整理自维基百科)

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出生于1932年11月06日,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在粒子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另外还有两个研究小组也在同年独立地提出类似结果,一组为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汤姆·基博尔,另一组为彼得·希格斯。六位物理学者分别发表的三篇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50周年庆祝文献里被公认为里程碑论文。

彼得·威尔·希格斯(Peter Ware Higgs),出生于1929年5月29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他在196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8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LHC的紧凑μ子线圈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粒子(超过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环面仪器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粒子。而在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机制广泛被视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彼得·希格斯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及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和2010年荣获樱井奖。

http://www.scipark.net/archives/1122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31195.html

上一篇:北京雁栖湖 美极了
下一篇:2014年版《美国医学主题词表 MeSH》(网络版)发布
收藏 IP: 1.93.255.*| 热度|

3 罗会仟 陈冬生 ymyt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