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七言古诗 书画创作

已有 1316 次阅读 2024-2-28 08:50 |个人分类:画作学习|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孟良学书点滴之十三】学习角度不同、审美不同、理解不同,临帖学习方法也会各不相同,我以为

书法学习就其临帖都存在一个抄帖、临帖、写帖、出帖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当您对

书法感知还非常苍白的时候,当然也就没有能力去感知读帖如字形、结构、松紧、浓密、轻重、欹侧、

向背等等这些要素,彼时无论你多认真、多努力,临帖时也都会忽略掉其中很多重点,因而这时候的

临帖只能算是抄帖;当您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感知,你就会慢慢理解古帖的一些本质特征,由浅入深,

那时你的抄帖就已经自然过渡到了临帖,随着临帖的不断积累,您会发现帖学很多的固有特征并且

牢牢掌握,继而写出原帖帖学特征,这就是写帖;当你能抛开了原帖的外形特征,无所束缚,写出来

的东西无论从神韵、从气质、从形质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原帖味道,是从骨质里渗出来的,似像非像,

不是而又是的感觉,这就是出帖。临帖无需纠结于临得像不像、入帖深不深、能不能出帖这些问题,

临帖不是描帖,不需要一定去追求每笔都与原帖都要一致,我以为关键是要感悟原帖作者内在的自然

用笔、用力法则,就象一个武者去学习高手的用刀方法,你需要关注的是这个高手握刀、拨刀、出刀

这个过程中聚力、用力、发力、快慢、收放、明暗、轻重这些关键点位上,而根本无需关注握刀的

姿态是否一致,也无需关注出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是否与高手相同,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多去

学习、多去感悟,强调临帖的强度和密度以及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顺其自然,当量积累到一定的

程度,自然就会突破,所以关键是学习方法对不对,能不能活学活用,是看你理解多少、感悟多少、消化多少、掌握多少,能有多少东西能深刻融入自我。我临帖主要是临意韵,求内涵,您看着每笔

都有差异,但总的神韵都很接近原帖。我学米芾求“神”,学王铎求“势”,学北碑求“骨”,学

孙过庭求“法”,当然这个法不是唐法,而是草法,学黄庭坚是谋“局”,是气势宏大的章法布局,

目前兼学的圣教序和十七帖则是调效规范自己的字型结字和书法审美,通过兼习的方法,每天都去

接触这些名篇,让不同风格的经典在我的脑中,在我的手中相互影响,自然融合,在感悟中积累,

在积累中提升,这才是临帖的真正作用、真正意义、真正目的所在。

fd287a8e06ae3bf4657427d2fd72d08.jpg

77f46e51bd34d1d96363701ae750204.jpg

2231bd489b2b7bfb52f14278dc21b33.jpg

0f06fdffc0df61b6bf5367763b4a13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423322.html

上一篇:Nature子刊新发现改变长寿研究:衰老的潜在诱因
下一篇:化学驱动微纳米马达
收藏 IP: 223.72.58.*| 热度|

9 杨学祥 郑永军 宁利中 陆仲绩 杨正瓴 徐长庆 王成玉 史永文 马昌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