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假如我有一个女儿

已有 3257 次阅读 2021-4-22 08:45 |个人分类:科研教学絮语|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假如我有一个女儿

文/蓝莲花瓣

四月十五号,上周星期四下午,我在物电讲坛给学生做了一个题为“绝情物理有诗意”的报告。为了把学生认为比较难学又抽象的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引用了一个小故事,想把我们生活中的感性和客观物理的理想联系起来。


在学习强国上有一个mooc,名叫“沟通心理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裴秋宇教授讲的,非常精彩。但裴教授做了几十年的心理医生,虽然他的讲解听起来是深入浅出,似乎让人给听懂了,但事实上他讲的道理很深奥。我引用的就是裴老师在第二章第二节讲的“内疚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在孩子们都小的时候,妈妈不太会同意女孩子出去玩,怕“危险”,而妈妈们是会让男孩子出去玩的。由于这个区别对待,女孩就学会了做家务,男孩子在野外玩耍的过程中就顺便在黑暗的洞窟里获得了比较好的空间知觉。后来,当女孩子和男孩子长大以后,成家以后,妻子就包揽了全部的家务,而男人不会做家务,但日常生活离不开琐碎的家务,这样男人就会觉得自己亏欠着妻子的。裴老师说,当然,这个内疚的强迫性重复的机制,早在妈妈那里就已经被预设好了。


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生活的确是这么回事。确是男人不做家务,就是做个家务,一开始也总是笨手笨脚的。而女人在开车、冒险、户外运动和操控机械方面总体比男人差。可是,一个家庭,让男人出去挣钱,女人做家务,让后男人在内疚中受到女人的控制,或者是“妈妈”们用这样的预设让女儿控制住男人。这不是一个好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里,这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关系。总会生出矛盾来的,然后女人就会很委屈,男人也会觉得委屈。无论如何,委屈和内疚,都不是好的情绪,都是负面的表达。


但讲座之后,我的同事给我提了一个问题:那假如你有一个女儿呢?你要怎么教育她?听了她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那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的,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这样一个不自觉的预设的机制,我们怎么跳出这个怪圈?


我们这一代人,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育儿观念下成长起来的,比我们老的那些人,一定都是在这样的育儿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而九零后的后和零零后,是在这个育儿观的尾声里了。这个预设或者说这样的观念,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来自于农耕社会。在那样的生产条件下,社会需要男人强壮、冒险,去处理出力气的活,女人是“野果采集者”或者“育儿者”,女人当然要做家务了,而且必须擅长于做家务。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和自动控制工业逐渐把人力从繁重、冒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了,这样在社会的生产实践的很多工作,男人并不一定就比女人更有优势。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自动化机器人的发展,家庭中的很多家务活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好处理,女人在做家务方面也未必会比男人更有优势。也就是说,在现代和未来的生活中,需要妈妈做这种“预设机制”的社会生产环境的要求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这需要我们足够明智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些成年人,和目前还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其实已经接受了妈妈“预设机制”的社会心理和心理暗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总还是有着“男人强,女人弱”的那些观念。而这些观念,是我生活和成长的环境给予的,就像我们不自觉就进入了“妈妈的预设”一样。


应该说,我们能够比较理智地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来上学,来看书,来不停地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真正有用的目的。是的,我们能够冷静地认识到自己成长环境对自我的限制并有能力和勇气承认这一点,才是我们上大学做文化的最大的收获。

当然,当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女孩的妈妈时,我们潜意识里的这些观念其实是无法去掉的。就像我们的妈妈给予我们的,是她能认识到的和她能力范围内的。我们能给孩子的,也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和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所以,认识到这个潜意识的限制首先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如果在平时的教育中,做妈妈的能够时时提醒自己这个深藏的观念,尽量少地让自己对生活的消极、恐惧和焦虑影响自己做的决定,尽量少地把自认为女孩子不可能做到的那种想法表达出来,尽量多地把担心留给自己而不是表达给孩子,尽量多地把广阔的天地留给孩子。如果做到这些,或者做到一部分,其实我们已经比当年的“妈妈预设”做得好了。


今后和后来,“妈妈的预设”就将会越来越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283162.html

上一篇:物理:绝情的诗意
下一篇:智慧与沟通
收藏 IP: 202.201.109.*| 热度|

11 郑永军 周阿洋 尤明庆 孙颉 陈有鑑 武夷山 李学宽 陆仲绩 鲍海飞 杨正瓴 贺玖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