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的教学日志 蓝莲花瓣---
在我为了考大学而努力的年代,在我自己上了大学及其以后的很多年,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到现在许久,这似乎成了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除了大家质疑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之外,大家还在质疑“学”了“有用没用”。人们经过多方面、多层次、多出发点的努力,终于把这它变成了一个问题。
我生来是一个非常笨的人,笨到不怎么精通人情世故,因此可以安静在人群中体会和观察。终于在我慢慢成熟的岁月里我还观察到一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好好的事情,做好它的方案似乎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可就是被人们经过多方面、多层次、多出发点的努力之后,把简单变复杂,把明了变模糊,然后,事情它绝不会越来越好,它越来越坏。坏到我们一部分人怀疑自己非常无能。后来我遇到了王小波的这段话: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我觉得他总结得太好了,把“邪恶”的种类都包括进来了。
但是,要改变“低智、偏执、思想贫乏”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教育。
当然,仅仅是这个理由,我也说服不了你必须上大学,必须教育自己。你一定会认为你自己智力超群,和蔼可亲,事必躬亲,思想丰富,想法多多,对人友好,如果别人和你的关系不好,那恐怕也得考虑是不是别人有问题等等。而且,这就是人人都该有的自信,不能总去归责自己,那还怎么活下去呢。
但保罗的《批判性思维》一书,分析得很透彻,透彻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天生是自我中心的思维者。按照他的总结,人类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看重什么,情感在很多程度上让我们关注自己到底实现了多少个人价值。这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器官---大脑在进行思维的时候,一定而且肯定是从自身的情感和价值体系出发的,因而得出的结论和思维的效果,与认识的对象之间很有差距。而且,在我们的现状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上了大学,学了很多的知识,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出发点也是非常“自我”的。
思维的出发点是“自我”,这是本能,是直觉,是人的最基础。但是,人类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要认识世界、利用世界、有益于世界、同世界可持续发展。无论哪一个方面,都必须使得人这个认识的主体与你要认识的客体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也就是说,你必须认识到真实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在自我的主观感情和期望的驱动下扭曲你面对的客观,把它变成你的主观想象,这样做,你或者会伤害自己的长远,或者会伤害集体的长远,或者会伤害世界的长远。
对于人类而言,为了生存和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改变“低智、偏执、思想贫乏”。而改变它们的唯一途径,就是受“教育”。这个受教育的过程一定不是非常愉快的过程,也一定不是非常轻松的过程。有的人智商很高,考试可以考得很好,但他能力不全面---即他对实际事务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都非常有限,这也不能算是“高智”,因为他只是学习了知识点,却没有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
而真正的受教育,真正的学习过程是把自我思维的本能,逐步改变成为一种能和世界融洽的理性思维。也就是说,在这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尽量减少自我感情和自我期望的干扰,去认识客观对象,发现和接受客观对象的概念、规律以及蕴藏其中的美感,更进一步,有能力从自己认识对象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世界。而当一个人能体会到自己所学对象蕴藏的美感,那他也会从自我认识对象的角度看出自己这个生物体的美好,“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那么,这个学习的过程,这个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你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而你认识你自己的过程就是成就你自己的过程。当你具有理性思维,你有能力比较合理地认识你的客观环境时,你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才有能力去获得良好的平凡生活,或者你想要的成功的生活。同时,你也不至于那么厉害地伤害自己,或者集体,或者世界。
大学,就是给你提供这么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把自己变成一个理性的人,成熟的人,能干的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