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姐在“汉网论坛”上看到一篇回忆《长江文艺》起源的文章《60年前的长江文艺》,还有以上《长江文艺》第一卷的封面图片,并转载在她的博客里(《沿坡讨源·《60年前的长江文艺》)。读后也让我睹物伤情,怀念起自己去世23年的父亲。 于是,我在大姐的博文后留言:“大姐,您那里有1957年以前的《长江文艺》目录吗?我父亲那时候在该刊发表过一些小说、散文等(见博文“残缺的纪念”)。在划右派之前,他认为自己凭稿费就可以养活家庭,于是与单位领导闹翻了。” 大姐回复:“聂广,你好, 我家过去有合订本,但现在手头上没有。我准备到孔网订购一些。从1954年到1957年一直是我爸爸在主持《长江文艺》。请问你父亲的尊姓大名,我查到即回复你。”
“他叫聂耀先,但发表用的是笔名,有过乜林,其他不知道。‘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如《土地翻身》、《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姑娘下凡》等诗词,《援朝劝妻》、《新卖棉纱》等唱本,《黑石山的故事》、《小梅》等小说。’”
“嗯,记住了,等我找到就告诉你。你父亲当时的作品很多啊!” “我们家曾经有过57年以前的多期《长江文艺》,文革期间都被抄家抄走了。”
《60年前的长江文艺》读后,我想父亲很可能是“《长江文艺》通讯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从重庆国立九中毕业的农村文艺青年,是《长江文艺》带给他无限梦想,也是《长江文艺》让他产生了骄傲情绪,不幸被戴上“胡风分子”以及“极右”的帽子,从此进入地狱直到1978年才平反。由于劳改过程中,身体受到极大伤害,平反后好景不长而过早去世。
如今,我也到了退休时刻。读这样一篇文章让人感到,小人物的命运总是颠簸在时代潮流中,既不能自我主宰也不是完全与己无关。他们总是怀揣梦想,又往往在梦想的破灭中延续生命,最后与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一起分享上帝最终的公平......
附湖北日报(2009年4月3日):60年前的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创刊时,没有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编辑。创刊号是由中原大学的政治教员俞林编辑的。中原大学此时设在开封原河南大学校址。俞林将编好的稿子送到郑州的《中原日报》社。《中原日报》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熊复(1978-1988年任《红旗》杂志总编辑)管辖。《中原日报》的副刊部主编于黑丁接到俞林送来稿子,责成手下编辑负责出版事宜。中原日报的《文艺》副刊也才创办三个月。封面是由画家师群、徐立森设计的。待到付印时,《中原日报》改成了《长江日报》,原来准备叫《中原文艺》的刊物也相应改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创刊号于1948年6月18日在郑州出版,为24开本,繁体字,竖排,88页。版权页上标明,编辑:中原文协筹委会《长江文艺》编委会。
中原文协,是中原文艺工作者协会的简称,它还在筹备中。1949年3月28日,在中原大学召开了中原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与会代表54人,包括21个文艺工作单位,代表中有中原各地的文艺工作干部、中小学文艺教员,刚从国统区来的作家何家槐、音乐家林路也应邀参加。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原文协筹委会的决议,选出潘梓年、熊复、崔嵬、刘祖春、张铁夫、黑丁、李季、俞林、刘志、李蕤、周奋之、巴南冈、胡青坡、张星原、迟轲共十五人为筹备委员,还给未能参加会议的江汉、鄂豫、陕南三地和第二、四野战军留有九个名额。3月31日,中原文协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11人为常委,潘梓年为主任,崔嵬、黑丁为副主任。下设辅导部、组织部和编审委员会,编审委员会由黑丁、李蕤、俞林、李季负责,担任编辑审查出版等工作。创办一个文艺刊物,就是在这次会上决定的。
《长江文艺》创刊号出版仓促,连定价和出版日都未印上去。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渡江战役,当时的战斗口号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长江文艺》在炮火中诞生。创刊号由中原新华书店总店向解放区发行。形势发展很快,5月16日,武汉解放。文艺工作者随着大军南下,扺达武汉。中原大学也迁到武昌昙华林,它的师范学院改建成华中师范学院,它的文艺学院改建成中南文艺学院。俞林带着初编的第2期稿子,交给了刚从北平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称第一次文代会)来到武汉的李季。这时于黑丁从《长江日报》社要来了两个年轻人,助理编辑马汉章和王黎拓,这就是中南文联筹委会的最初班底。于黑丁通过巴南冈向中山公园借来一间文娱室,李季和王黎拓、马汉章,白天把乒乓台子当办公桌,晚上就挂起蚊帐,睡在乒乓台子上。此时李季与李小为刚结婚,李小为在设在武昌的总工会工作,夫妇隔江分居,不得同房。李季发牢骚时就说:“他娘的,连跟小为过星期六的鬼地方都没有”,“黑丁,你这个头儿得想办法啊!”
于是几人便冒着骄阳酷暑到处找房子,终于在黎黄陂路找到了一家歇业钱庄的空房子,又在洞庭街找到一家官僚资本家的小公馆,主人已随蒋介石逃到台湾去了,他们便将公馆里的沙发、棕床、桌椅搬到黎黄陂路的钱庄,这便是《长江文艺》第1卷第3期上刊登的“黎黄陂路三十五号”,已安了电话,号码是四位数:三四一四,门口挂起了“中南文联筹委会”的牌子。马汉章跟着于黑丁筹备中南文联,王黎拓跟着李季编《长江文艺》。从稿件收发登记、组稿、退稿、拆信、复信、选稿、编稿、画版、校对,跑印刷厂,杂志印出后送交中南新华书店,直到写编后记、补白,都是王黎拓和李季两个人做,由李季终审,把关。
稿源缺乏,王黎拓向李季建议,可否用发展报纸通讯员的方式来培养新作者呢?李季让他写出个书面方案,黑丁看了也十分赞同,马上就向中南局宣传部的领导人熊复、陈荒煤汇报,这就造成了后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长江文艺》通讯员运动”。
开展“《长江文艺》通讯员”活动,必须增加人手,建立编辑部。李季带着王黎拓过江找中南文艺学院的院长崔嵬、副院长俞林请求支援,于是从学院开办的文训班抽调了蔡明川、张云骧、刘刚、李薇四人;又找到中南文工团团长骆文支援,从文工团创作组调出苏中。这样《长江文艺》编辑部的架子搭起来了,由李季任编辑部主任,王黎拓任秘书兼编辑组组长,苏中为通联组长,张云骧后来任编辑组副组长。
1949年10月20日,《长江文艺》出版第1卷第3期庆祝新中国成立,扉页是旺亲拉西所作的剪纸《庆祝新中国诞生》,目录页背面是洛井的年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1月20日出版的《长江文艺》第1卷第4期,刊名改用从鲁迅手书里采集拼凑的“长江文艺”四字,沿用至今。
1950年2月12日,《长江文艺》第2卷第1期出版,已改成16开本了,仍是繁体字,竖排。此期刊登了《华中文联筹委会关于<长江文艺>改版及征求文艺通讯员的通知》。
在《长江文艺》改版座谈会上,李季说,《长江文艺》到1950年1月已出满了第1卷。自创刊至今,迄无专人负责,昨天我们才成立编辑部。当这个刊物去年6月在中原创办时,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文艺杂志。但是自第3期以后情况就有了变化,首先北京出版了全国性的《文艺报》和《人民文学》……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提出了改版计划,其中一点是建立编辑部,改编委制为主编制,要求编辑部人员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就解放区而言,《长江文艺》晚于1946年12月东北文协创办由草明主编的《东北文艺》;对于新中国来说,《长江文艺》就是第一刊了,其首任主编李季,与于黑丁、李蕤、俞林一起开创了《长江文艺》随后六十年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