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王松博士去了趟韶关,带回来一组白鹇的照片发在朋友圈。我爱不释手,就转发了过来(图1-27),以与朋友们分享。
白鹇是中国广东省省鸟,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印度北部、尼泊尔、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也有分布。白鹇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一种,雄鸟上体白色并具黑色纹,下体黑色,头顶具黑色长羽冠,尾白而长;雌鸟体型较小,以橄榄褐色为主,下体具白色或皮黄色细纹;虹膜褐色,眼周具红色裸皮,喙黄色,脚鲜红色。晋张华《鸟经》载:“颜色纯白,行止闲雅,故名白鹇。”
白鹇栖息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马尾松林。白鹇常成对或以家族群活动,冬季可结成20只左右的大群,胆小怕人。白鹇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苔藓等为食,也吃鳞翅目昆虫。白鹇繁殖期 4-5月,一雄多雌制,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每窝产卵 4-6枚,孵化期26-28天。
白鹇雄鸟双色素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常被作为观常稚类饲养,很多动物园和稚类养殖场有饲养繁殖。由于栖息地破坏,猎捕等导致数量减少,白鹇现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明清五品文官官服上面的图案为白鹇(图28-30),寓意文官能像白鹇一样,行止闲雅,吉祥忠诚。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自古以来,白鹇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还有一个传说,与唐代诗人李白有关。话说李白到访黄山,受前大唐学士胡晖之邀上门拜访,看到胡家饲养两只鸟,唤其名便吃掌中食,极为温驯,大异于同类。李白甚惊奇,处处流露爱慕之意。主人胡公非常大方,愿意成人之美将鸟相赠,但求李白赋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连忙答应,即笔挥毫,写下《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一诗,流传千古:
闻黄山胡公有双白鹇,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了无惊猜,以其名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余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关于这次的拍摄经历,王松博士告诉我们:
我们是去韶关市乳源县结洞村拍白鹇的,其实主要就是个玩。有鸟就行,都没看什么种类。
走乡间公路弯弯曲曲好不容易才到结洞村,正好看见一位大爷,就向他打听哪里有拍鸟的。大爷问我们想拍什么鸟,我们说有鸟就行,大爷就说跟我走吧,我就是干这个的,这正准备带上玉米去喂鸟呢。
太巧了,大爷不用骑摩托了,上车一起过去吧。这个小路就更窄了,非铺装路面,底盘低的车还真不好说能否过得去。
下了车,还得走一段山路才到达拍鸟专用的棚子,里面有很多“枪眼”,今天人不多,就我们一车三人,以拍白鹇为主,谈好的价钱每人一百,拍不到不付钱。
大概中午12点多开始,很久我们都没看到鸟的影子。后来大爷说有那么多别的鸟也可以拍呀,我们说没看到啊,大爷说那么多怎么看不到呢?后来经过他凭肉眼看到,我们再经过镜头捕捉才看得到一种鸲鸟。
已经4点多了,又是阴天,还没见到白鹇的影子,因为出山要很长时间,路又不好走,我们决定5点之前看不到就回了。
大爷还是耐心劝我们等一等,突然他看到一只小松鼠过来了,我们仅凭肉眼看不到,还得依靠相机找到了,发现这种小松鼠和以前看过的不同,它的颈部和下肢大腿根部是橘红色的,赶紧拍了一些。
大爷说,只要小松鼠出现后不久,白鹇团队就该出现了。还有一刻钟就5点了,大爷突然说:注意,白鹇下山了,不要弄出动静,赶紧准备相机。
果然,一只雄性白鹇先头部队下山打探,四处观望,过了一会儿大部队才出来,这个团队不大,一共就3对雌雄。汇合后几只雄性还要打一会架,然后再静下心来觅食。那只小松鼠经常混迹于白鹇队伍中,看来他们是好伙伴,互相帮助,伴居生活。
做这个业务的大爷姓林,属猪的,比我大两岁,身手矫健视力极佳,我们几个十分佩服!他这边的鸟类也不少,想去的可以联系我给他的联系方式。
春季是交配季节,雄性鸟类羽毛华丽,动作也多,可惜我们只拍到打架的了。还有个趣事,因为我们没有经验,看到它们不爱动,就想拍一些慢门的,结果它又突然飞舞,我们大都措手不及,抓到了也是虚的。一个朋友想多拍些视频,抓到了每个动作,后来才发现没按下快门,光顾着激动兴奋了,没见过世面多可怕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清乾隆文官五品白鹇纹刺绣补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29 清代五品文官画像(佳士得于纽约2011年3月拍)
30 清代文官五品白鹇纹缂丝补子(佳士得于纽约2012年3月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