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棒棒医生 2022-05-02 11:43
有一句话我听了无数遍: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
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中西医各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但是,你细想,它们具体究竟是什么呢?西医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中医的又是什么?
你越想,就会越糊涂。因为没有教科书告诉你答案。那可能是因为,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分两个方面来讨论,理论标准和疗效标准。本文只讨论理论标准。
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否成立,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
撇开科学哲学的许多抽象复杂的概念,我想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这个理论是否符合事实,能否被事实所验证,并且能预测和指导临床事实?
不管西医的还是中医的,你不能违背事实吧?不能把信仰、感情、文化当判断标准吧?
比如,人体有多少块骨头?这个难道需要两个标准吗?以事实为标准,它只可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206块,因为可以一块一块地去数,数得出来的。但是中医的理论却是365块,因为人体要和周天之数相合。这种理论无法被事实所证明,就是错误的,你得承认,不能因为它是中医理论你是中国人就罔顾事实。
所以,在人体骨头有多少块这件事上,中医理论是错误的。不存在可以判它为正确的所谓中医标准。
比如,胆主决断,这是中医理论。它是不是正确的理论呢?我们还是得用事实来判断。事实是,我们看到无数割掉胆囊的人,他们的决断能力并没有消失或减弱,他们一样指点江山决胜千里之外。理论与事实相悖,肯定是理论错了嘛。但是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中医有中医的标准,那中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中医的标准就是,中医的胆囊不是西医的胆囊,所以胆主决断是正确的。
这样杠,就没法玩下去了,你赢。
这样杠的话,中医的骨头也不是西医的骨头,所以,人体有365块骨头也是正确的。
你永远用自己的那一套证明自己的那一套,当然宇宙无敌。
又比如,心主神明的理论,它是事实吗?如果相信它是事实,那么你确定自己是用心脏而不是用大脑思考吗?今天,所有的中医,大概没人会真的认为自己是用心脏思考的吧?但是,为什么却坚信心主神明呢?这是因为中医有它自己的标准吗?那标准是什么呢?
有人说,中医的神明不包括思维的意思。我们打开《中医学》教科书,翻到《藏象学说》一章《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节的第一小节《心》。其中说到心主神明是这样解释的:“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里的广义之神其实已经是现代人的特异理解了,自古以来的“神明”就是指的狭义。所以王清任才说“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
更有人说,中医的心不是西医的心。果真如此么?我们打开《中医学》的同一页,上面说,“心,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明明白白,这不是西医的心是什么?
所以,中西医关于心的理论,哪个正确,是有同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事实。心究竟是循环器官,还是思维器官,是很容易被事实证明的。自威廉哈维以来几百年的生理学实验的事实、体外循环和心脏移植所看到的事实、以及更多临床实践的事实,均证明心脏主要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一个肌肉泵,它主不了神明,主不了思维,那是大脑的功能。
所以,以事实为判断标准,“心主神明”是错误的理论。自己另立标准,那你赢。
关于瘟疫的病因,吴有性之前的中医囿于六气(风寒暑湿燥热),那当然不是事实。至吴有性开始注意到,真正的病因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戾气。不得不说,这更接近于事实。但是,不能止步于此啊!天地间的戾气并不是同质的一种气,而是有无数种。你得进一步追究下去,才能看到更多的更真的事实。结核有结核的戾气(结核杆菌)、霍乱有霍乱的戾气(霍乱弧菌)、脊灰有脊灰的戾气(脊髓灰质炎病毒)、沙眼有沙眼的戾气(衣原体)、非典有非典的戾气(冠状病毒)、新冠有新冠的戾气(从原始株到奥密克戎),这些戾气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导致的疾病也完全不同,不区分开来怎么可以?在吴有性的时代,戾气致疫是比六气致疫更接近事实的理论。但在今天,这显然已经是过时且错误的理论了,因为它解释不了复杂多变的传染病事实,也无法推导出合理的防疫措施。这不是显然的吗?
有人会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古人,吴有性又没有显微镜,他能想到戾气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不错。但是,今天我们不是有了显微镜吗,不是有了更高端的微生物培养、分离和基因鉴定技术吗?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坚持“戾气”(比如,仍然用戾气解释新冠)这种大而无当的理论呢?为什么不全面接受微生物理论呢?可见,问题并不在古人,而在今人的不思进取泥古不化。
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西医独有的判断标准,当然也不存在中医独有的判断标准,唯一的标准是,事实。
如果都抛开事实,而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的话,世界上又何止中西两种医学,至少有几百种医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