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星言星语与星月(217):科学抗疫第一人

已有 2424 次阅读 2022-10-30 22:22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按:辅导孙女的作文,忽然想到孩子们更需要科学的启蒙。

生命科学是21世纪研究最活跃的一个科学领域,它深切地关联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然而,在它一路走来的过程中,中国的科学家做出了哪些贡献,有哪些感人的事迹?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处在什么样的起点,对后来的科学发展有什么价值?所有这些,只有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才能获得激励,触发灵感,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辟未来。于是,有了这个构思——《生命科学的中国故事》

个人觉得,爱国华侨伍连德的感人事迹当列首篇,并请教于各位博友。

20世纪初,随着细菌学和免疫学的诞生,世界性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正在重新构建,中国医学也迎来了新变局。此时,如果选一个人物描述这个时代背后的风起云涌,最佳代表性的就是伍连德(图1,1879-1960)。

1.jpg

图1 佩戴双龙宝星勋章的伍连德(1911 年摄于天津小白楼山本照相馆)

有人这样评价他:“从1908年回到中国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伍连德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代。通过主持专业防疫机构、创办医院、组织学会、推广医学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伍氏深度参与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我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奠基人。”哈尔滨抗疫成功,是现代医学“中国化”(或称之为体制化)的起点,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

1910年10月25日,在中俄边境的小城满洲里,两名从俄罗斯归国的劳工,在旅店一夜暴亡,尸体呈紫黑色,死状可怖。10天之后,同样是两名劳工死在哈尔滨旅店,并将令人胸疼、咯血、呼吸困难的奇怪症状传给了同住旅店的4位房客。很快,瘟疫在劳工聚集的哈尔滨道外傅家甸地区大规模爆发。很多人全家死去,尸体随处可见,街道犹如鬼城,连前来处理的警察也纷纷倒下。

其时,清廷为时任大清海军总医官、毕业于美国丹佛大学的谢天宝博士准备了一个钦差大臣的头衔,统领东北防疫工作。但谢博士担心自己的安危,拒绝了任命,使得疫情一再蔓延。日俄势力借口清政府防疫无能,在外交上屡屡施压。因此,本应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疾病防控,也落到了外务部的头上(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卫生部门)。曾在东北任职多年,刚刚擢拔的施肇基,便成为了外务部专管此事的领导。

无奈之下,施肇基找到报国无门的伍连德。他求学时的专业就是传染病及细菌学,疫病流行的东北正是他的用武之地。5天后,也就是12月24日,经过3天跋涉,伍连德带着还是医学生的助手林家瑞赶到了哈尔滨。

他的首要任务,是要锁定瘟疫的病原。伍连德决定直接解剖尸体做病理分析,但拿死人动刀与老祖宗规矩相悖,权衡再三,伍连德选择了一位死于瘟疫的日籍女子,在一处简陋的民居秘密进行。这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显微镜下鼠疫杆菌暴露无遗(图2)。随后又确定了传染源——旱獭。

可接下来,伍博士陷入了矛盾之中。按最新理论,鼠疫主要通过动物媒介,只要做好鼠类和跳蚤的灭杀,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滴水成冰的东北严冬,动物活动困难,本应不利于鼠疫扩散,可鼠疫偏偏还在快速扩散。伍博士带着疑问,冒着生命危险反复深入疫区中心傅家甸。他发现很多家庭都是室内一人染病,很快感染全家,而室内捕获的家鼠身上并无鼠疫杆菌。于是,伍连德提出了一个前人未闻的大胆理论——这一次鼠疫,极有可能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呼吸传播。这就是日后医学界熟知的“肺鼠疫”。这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与伍连德的科学素养有关。

2.jpg

图2  伍连德博士在显微镜下工作

伍连德1905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经在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实习、研究,并在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罗斯、埃利·梅特奇尼科夫和著名细菌学家卡尔·弗雷恩克尔等手下工作过。显然,扎实专业技能是他成功的关键。

1月2日,朝廷派来的增援到达,是北洋陆军医学堂的首席教授迈斯尼(法国人)。因为年长伍连德13岁,以师长自许的他竟然通过北京方面及奉天总督,要求接管东三省防疫总指挥的职务。而伍连德因为防疫策略不同,在与迈斯尼争吵之后也上陈了请辞。但朝廷考虑再三,拒绝了这一请求。

1月5日,负气的迈斯尼竟然赶到俄国人主持的铁路医院,看视了4个病人,他坚信只有接触老鼠才能被鼠疫杆菌传染。没戴口罩的他,最终感染了鼠疫,并于6天后去世,为自己的防疫策略付出了生命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1894年法国年轻医生亚历山大·耶尔辛在香港发现鼠疫杆菌,1898年法国医生保罗·路易斯·西蒙德在印度发现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人类的鼠疫传染途径以来,同是法国人的迈斯尼以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验证了伍连德的猜想——肺鼠疫通过呼吸道的人传人感染途径。

迈斯尼的去世,是对伍连德防疫策略的充分肯定,这一下子让伍连德获得了空前的身誉,得到了朝廷与地方官员的高度肯定。随后,伍连德争分夺秒的提出了一整套预防方案,为防控之战奠定了基础。

一是管理传染源。士兵挨家挨户搜寻感染者,一旦发现马上送到医院,按重症、轻症、疑似进行分级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病人房屋用生硫磺和石炭酸消毒。在此过程,最难啃的骨头是尸体处理,而中国人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伍连德反复做工作,1911年1月31日,在朝廷支持下,傅家甸2200具病人尸体被浇上煤油,付之一炬。

二是切断传播路径。政府从长春调集1160名士兵,对哈尔滨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交通管制,疫区被分成红黄蓝白四个区域,每个区的居民佩戴同色证章,只能在本区活动。而且,伍连德提出的“疑似”概念,以及疑似患者每天测量体温、检查症状,连续七日正常方可解除隔离的处置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可能成为传播载体的疑似者,被伍连德安置在由120节火车车厢改建的隔离营中,营中设置医护人员和巡警,严防交叉感染。中国由此开始建立最初的现代防疫管理体系。为避免疫情扩散,到1911年1月21日,东北全境被封。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伍连德认为,易感人群包括疫区附近居民,特别是抵抗力低下的老幼,在一线与病患频繁接触的医护人员和警察。他要求医护与军警严格佩戴口罩。帝国工业基础孱弱,口罩库存很快告罄。于是,他发明了一种纱布口罩,双层棉纱夹一块吸水药棉,称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成本低廉,防护性能虽不如现代产品,但相比暴露面部毕竟是巨大进步。

与此同时,东三省地方政府和帝国高层,竟迸发出超乎寻常的行政效率,迅速调集资源,付诸实施。在三管齐下的策略之下,形势开始逆转。1月31日,傅家甸疫区死亡人数掉头向下。2月20日,所有采取防疫措施的疫区,死亡人数均开始下降。3月1日,哈尔滨首先实现了零死亡。4月,鼠疫彻底扑灭。事后统计,这次鼠疫死亡人数超过六万,相当于东北1400万人的0.4 %左右。但这比起事之初人们的估测,又是个巨大的成就。当时外媒认为,如控制不当,很可能又是一次世界性灾难。

当然,东三省总督锡良在瘟疫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没有出于对红顶落地的恐惧,封锁消息,欺上瞒下,而是反复向朝廷上书,奏报疫情。他发电中东铁路各州县,要求把每天鼠疫在各地的流行情况及时用电报进行汇报,并且防疫电报一律免费。他给予了伍连德充分信任,伍连德所有的专业建议,都不可缺少锡良治下东北行政系统的高效支持。当伍连德提出焚尸动议,各界反对纷纷,几乎无法推进的时候,锡良力排众议,支持他上书陈情,最终获得摄政王载沣支持,求得一道“奉旨焚尸”的宝贵圣旨。在伍连德倡导下,锡良在吉林等地组建防疫总局,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行政体制。

在东北鼠疫被扑灭的4月,在朝廷和总督的支持下,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成立。这是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全球学术会议,32岁的伍连德当选为会议主席,与各国专家共同完成了500页的《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会议报告书》,为积贫积弱的大清帝国,赢得了最后的国际声誉。

之后,他又分别组织扑灭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东北、上海等地爆发的肺鼠疫霍乱。而且,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主权,先后创建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参与协和医院的建设。他创立的东北防疫总处很快成为国际知名科研和防疫机构,而且培养出一代防疫精英。1915年,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创刊《中华医学杂志》,还参与发起创建十多个科学团体,包括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史学会,中国科学社等。直到1935年,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而且,他的“旱獭(蒙古旱獭)与鼠疫关系之调查”,是中国人首次在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的论文。1913年出席伦敦医药会议,发表《关于肺鼠疫的病理》。1926年秋,伍连德的专著英文版《肺鼠疫概论》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印行出版。该著作对“肺鼠疫”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特征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后来,伍连德出版《霍乱概论》。今天,这两部专著仍被国际同行引为经典。

早在1924年,一代巨匠梁启超就作出了中肯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此话并非虚言,它代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落地生根过程中,伍连德的先驱者形象。

3.png

图3  因为梁启超的这个评价,伍连德有了“国士无双”的称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61580.html

上一篇:[转载]祝贺!湖北中医药大学杰出校友陈士林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下一篇:打卡全国最大地铁枢纽站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2 刘全慧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