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5月
论文摘要
目的:本文以知识考古学为方法,以中医肝脏理论作为切入点,构建《全体新论》成书前后的话语场,考察《全体新论》成书前后肝脏理论相关概念的变化及其背后知识体系,以期构建清末民初时期中医肝脏理论体系形成和演变的历史。
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对《全体新论》成书前后著作中肝脏理论中相关概念的对象形成、陈述方式、概念扩散、主题从属等内容进行考察,以分析中医肝脏理论变化历史。
1.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肝体”、“肝用”、“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对象的形成,即“肝”、“肝体”、“肝用”指的是什么,“肝藏血”所“藏”的对象是什么,“血”所指什么。“肝主疏泄”所“疏泄”的是什么。“肝主筋”主的“筋”是什么。
2.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肝藏血”、“肝主疏泄”陈述方式,即三者分别以什么方式、与哪些概念、以什么次序关系出现。
3.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肝藏血”、“肝主疏泄”概念的界定,即三者与其他概念如“胆”、“脾”、 “心主血脉”、“心藏神”等,三者的概念是怎样被界定的。
4.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脏理论所从属的主题:其临床应用的范围(黄疸、中风等疾病)和应用原则的改变。
结果:从汉唐至宋明时期关于“天”的时空观念,始终未发生巨大的改变,构成肝脏理论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诊疗模式伴随着人体世界及人体认知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汉唐时期在天地以“气”为依托、术数理论与人体相结合、类比“君权神授”这三种人体认认知模式下,肝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由五行配比与五神脏理论为核心,肝为储藏“春气”的库藏,肝经内流通春气,二者皆为实体;肝病和肝经病主要表现为“气”的异常;肝藏血理论更多强调的是“气”,血舍魂是其核心内容;肝脾关系表现为木、土的生克关系,应用于阐释针刺法对肝、脾气血的补泄原则、论述疾病传遍规律、解释脉象,判断疾病预后。
宋明清时期,引易入医后,在万物皆可格而致知的认识下,人体模式变为“太极”动静观下具有先后天的人体模式,肝脏理论的核心也变为“太极”动静观为核心;肝为实体,厥阴风木,内寄相火,自身可以产生阴阳气血;提出肝司疏泄,相火为疏泄的动力;肝为藏血之器,血由内生,血舍魂理论逐渐边缘化;肝病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个角度开始论述;肝脾关系的论述变成了相火与元气,肝气盛与脾不足。
《全体新论》的译著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在传教受限制、知识分子文化抵触、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合信采用了从“方法上”仿儒,态度上不贬低中医,译著借用中医学传统术语和结构的方式来使得《全体新论》本土化。《全体新论》顺应中医肝脏理论,结构完成译著,书中借用了中医理论中的“体用”、“肝”、“肝经”、“肝体”、“肝用”、“筋”、“脉”、“鼓胀”、“黄疸”,但概念及所指带对象与中医理论不同。
《全体新论》中筋是对比于“管者通”的概念提出的实心的结构,分为肉筋(肌腱)和脑气筋(神经)两种;“脉”是指血管;肝经的概念类似于现代的肝脏系统,肝体为实体解剖的肝脏;肝用指肝的功能,肝具有分泌胆汁,胆汁的作用是消化食物,消化也是肝的功能的一部分;肝病分为肝胆病分为体病和用病,体病为实体肝脏病变,分为新旧两类。用病,根据胆汁分泌的多少快慢进行分类,黄疸等病被列入肝病中,中风、抽搐、癫痫等病被划入“脑气筋”病。
《全体新论》体用概念的重新定义导致后世汇通学派医家开始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论述中医肝脏理论。《全体新论》中的解剖生理理论、血液循环理论、脑气筋、肝脏理论对于后世的中医汇通派医家的肝脏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于肝脏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象“肝”,生理解剖的出现导致中医理论中汉唐至宋明时期的实体肝脏,此时期变为了既包含实体肝脏由包含功能意义的气化之肝,而且实体肝和气化功能肝并不统一。“脑气筋”神经系统的传入,导致肝在体合筋理论演变为肝主神经,中风、抽搐、惊风、郁证等疾病都从神经、从肝论治。
伴随着血液循环理论和神经理论的传播,肝藏血理论演变为肝不仅是储血容器,同时还具有调节血行的功能。最后融合肝脏生胆汁,消化食物的这一理论,肝逐渐变为了消化器官,肝主疏泄,疏泄的是胆汁,肝具有了促进消化的功能,与脾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肝促进脾胃运化,黄疸病也从既往的从脾论治,变为了从肝论治。
结论:1.伴随着话语场的改变,《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发生了从顺应到改造的变化,不同时期肝脏理论随着世界图示和人体认知模式的变化而变化。2.顺应过程中,《全体新论》借用中医学词汇并进行了重新定义,体用概念的变化是造成后期中医理论变化的根本原因。3.《全体新论》流行后,中医人体认知模式发生变化,认可并采用《全体新论》中的体用概念,结合西医生理解剖知识,形成了新的中医肝脏理论。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全体新论》的研究概况
1.1 合信生平与编译著作
1.2 《全体新论》对华影响研究概况
1.3 《全体新论》版本内容及词汇翻译特点研究概况
2 中医肝脏理论的文献学研究概况
2.1 中医肝脏理论古代文献研究
2.2 中医肝脏理论现代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上篇:“天圆地方”世界图示下的肝脏理论
1 汉唐时期——从天地秩序领悟的数字化人体模式及肝脏理论
1.1 汉唐时期中医认知模式的特点
1.2 汉唐时期以“气”为核心五行归类的肝脏理论
2 宋明清时期——“儒道结合”下的先后天人体模式及肝脏理论
2.1 宋明清时期中医认知模式的特点
2.2 宋明清时期理学背景下的肝脏理论
3 小结
中篇:从“天圆地方”到“圆而不方”——《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顺应
1 《全体新论》译著时期——悬而未脱的中医话语权
1.1 从“天下第一”走向“万国之一
1.2 从“禁教”到被迫接受传教的东西方科技交流重建时期
1.3 两极的知识分子态度
1.4 民众对西医的态度:疑忌
2 《全体新论》本土化的译著特点
2.1 词同意别“格物致知”
2.2 温和的态度——补中医之未备
2.3 中医结构与术语的借用
3 《全体新论》的人体构成与肝经
3.1 《全体新论》的人体构成模式
3.2 《全体新论》中的肝经
4 小结
下篇:天崩地裂后的化“异”为“同”——《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改造
1 《全体新论》流行后——中医话语权的旁落
1.1 西医的高歌猛进
1.2 列强环伺之下丧失的话语权
1.3 “保种强国”——中西医论争的开端
2 《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改造
2.1 解剖学——实体肝到气化肝的理论嬗变
2.2 “脑气筋”——由“肝主筋”到“肝主神经”的桥梁
2.3 血液循环系统——从肝藏血到肝调血
2.4 肝脾关系——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
3 小结
结语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