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病毒性肝炎与肝瘟关系初探

已有 1080 次阅读 2022-6-7 12:10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杨华升,杨薇. 病毒性肝炎与肝瘟关系初探.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24-1225

摘 要: 中医学名词术语中缺乏与病毒性肝炎相对应的病名,现有的“黄疸”“臌胀”等病名只能反映本病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无法概括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中医学的“肝瘟”作为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并提出了湿热疫毒是肝瘟的主要病因。考证了古代文献中肝瘟的出处及相关论述,认为古代文献记载的肝瘟实际上属于“痉病”的范畴,与病毒性肝炎无关,因此不能以此为依据将病毒性肝炎命名为肝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不能将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引申为温病,并将肝炎病毒等同于热毒。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特点类似中医学的虚劳病,与中医学的瘟疫或温病在理论和临床上均不吻合,不可以将其归入肝瘟。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尤其以慢性病毒性肝炎为甚。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迄今为止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的热点。西医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认识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古代中医文献中当然更无“病毒性肝炎”这一病名。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中西医的古代文献中均有类似的记载,但从病原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较短。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 相当于中医学的“黄疸”“臌胀”等病。由于缺乏明确的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使中医学研究中对古代文献的挖掘整理面临很大的困难。中医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长期无法统一。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中医学的肝瘟作为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并提出了湿热疫毒是肝瘟的主要病因。这种提法目前在中医肝病界有很大的影响,取得了很多学者的认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肝瘟的关系进行商榷。

1 肝瘟病名考证

肝瘟作为病名,最早见于清·陈梦雷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瘟疫门》:“肝瘟方(玄参、细辛、石膏、栀子、黄芩、升麻、芒硝、竹叶、车前草),治肝脏温病,阳明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重直强”。古代文献中仅此一条有肝瘟病名,且内容及其简短。从原文分析,可以看出本书所记载的肝瘟不符合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该书所谓肝瘟病有两个突出的表现,即“颈筋挛牵”和“身重直强”相当于中医学“痉病”的表现,再分析“阳明毒,先寒后热”更加明确其为中医“痉病”。温病,是指肝瘟属于急性温热性外感病;说其病位在肝脏,是中医脏象学的肝,而不是西医解剖学的肝脏。因为肝主筋,《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综合分析,肝瘟病的概念应当是阳明热毒侵及厥阴肝经的温病,临床表现为先恶寒,后发热,颈部肌肉有拘挛、牵掣的感觉,可以出现身重、角弓反张。所以该书所记载的肝瘟从中医学角度应该属于痉病,如果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则相当于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等病。至于“面目赤黄”,并非强调面黄目黄,说明病人可能有黄疸症状,而黄疸可出现于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并非仅限于病毒性肝炎。所列肝瘟方虽也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但从上下文来看,应以清阳明及肝经热毒为主。再者,传统中医学一直认为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而不在肝,故虽然有“肝”字、“瘟”字、“黄”字,但与病毒性肝炎黄疸型完全不同,因为病毒性肝炎不会出现抽搐症状。况且,古代中医学文献中,类似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的论述都在“黄疸病”中,故本条不以黄疸为主可想而知。

该书不说痉病,而说肝瘟,是因为本书为清代著作,受到吴又可等人瘟疫学派的影响,并且认识到了本病属急性传染病,所以将其命名为瘟;以颈项强直等症状为主,所以病位在肝;符合六经辨证中阳明病特点,故认为阳明毒为病机。《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禁,背反张者痉病也”。痉病的表现与肝瘟的表现非常吻合,肝瘟应属于痉病范围。综上所述,肝瘟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绝对不能统一为肝瘟。后人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认为肝瘟即病毒性肝炎,首先没有对全文进行仔细研读,并且没有熟读《金匮要略》等经典, 而且也不懂得西医解剖学之肝脏完全不同于中医脏象学之肝脏。目前认为病毒性肝炎相当于肝瘟的学者,都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瘟疫门》记载为依据,实属指鹿为马之论。

2  病毒性肝炎与瘟疫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等问题,现代医学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楚。但本病病因是否属于中医学的湿热疫毒则非常值得商榷。传统中医学只能认识到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的现象并对部分疾病的传染规律有所认识,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其病原学及传播途径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将某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之为瘟疫。明代吴又可提出瘟疫的病因不是六淫而是戾气,并且已经认识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等有所不同,但仍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医学无法找到针对特殊病原的治疗药物。吴又可的针对病原进行治疗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与中医学整体治疗,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不符的,吴又可的瘟疫论是与中医学经典理法方药系统不兼容的。所以,吴又可以后的温病学派虽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新的治疗体系,但并未朝着西医病原学治疗的方向发展。而古代温病学派治疗的病种以急性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因此中医学瘟疫的概念主要指急性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其病因病机从中医学角度多属于温热。瘟疫的病因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六淫,而又不能完全认识了解,就命名为毒或热毒。

病毒性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符合《内经》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类似”的特点,可归于中医学的疫病范畴。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是病毒性肝炎的根本病因,而肝炎病毒不属于传统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用一般的中医病因无法解释,可归于中医学“毒”的范畴。疫者役也,但归入疫病只能说明本病的传染性特点,对治疗无指导性意义。

而毒邪的概念只能概括六淫、七情不能包括的病因,不能说明其阴阳属性也无从指导寻求对抗性药物。如果仅据此就将本病进一步引申为热毒,并进而作为清热解毒治疗的理论依据,则十分牵强附会,并容易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导入严重的误区。我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以前,理论发展成熟时期在明清, 中医的瘟疫病学和温病学不同于西医的传染病学,中医学在对肝炎病毒没有系统认识之前无法将其作为一个或进一步按病原学分为几个独立疾病进行研究。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可归于中医学中广义的瘟疫,肝炎病毒也可以归于中医学中广义的“毒”。

但绝不能因此而将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引申为温病,以及将肝炎病毒想当然的等同于热毒。

目前,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古代中医文献的正确理解,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曲解,使人们对肝炎病毒属于“湿热疫毒”的观点深信不疑,导致临床当中清热解毒药物的滥用,形成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中严重的误区。

3 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肝瘟

病毒性肝炎临床可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者一般预后较好,且随着疫苗接种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也有明显降低趋势。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辨证属湿热者较多,中西医治疗均较容易。明代张景岳就曾提出,此种“治本无难也”。

临床治疗的难点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其发病特点则完全不同于中医学一般意义上的瘟疫病。首先,本病为慢性病,即使不经治疗,其自然史一般可达数年到数十年,而中医学的瘟疫都是指急性传染病。其次,本病的传播途径不同于一般的瘟疫,其传播途径是经血液、性途径及母婴垂直传播而不是从口鼻而入。另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情演变既不能用卫气营血理论也不能用三焦辨证解释。本病感染以后,初期无任何症状,发病多以劳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为诱因,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等,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黄疸,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肿胀、出血、昏迷、胁痛等。虽然本病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但发病过程更类似中医学的虚劳病。本病的感染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很大关系,属于因虚致邪,因邪致虚,病情迁延,虚久不复。最终发展至脾肾俱虚,真气衰败。慢性病毒性肝炎用传统中医学的瘟疫理论或温病理论难以解释,采用温病学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无明显疗效,即使综合采用清热、利湿、解毒、化瘀等法效果亦不理想。综上所述,慢性病毒性肝炎与中医学的瘟疫或温病在理论和临床上均不吻合,不可以将其归入瘟疫。如前所述,与肝瘟则无任何关系。

4 结 语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中医学研究的热点, 但理论及临床中均存在很多的误区。在对本病的研究中我们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综合古人的经验及中医学理论中的精华,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但对古代的文献研究首先要本着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承认中医学古代经验的局限性,并取其精华。对现代医学的吸收及应用一定要本着“衷中参西不离中”的态度。在中西医的概念之间不能想当然地进行曲解。目前,很多学者对中西医的一些概念进行简单的假设,如把西医的传染病都解释为中医的瘟疫,西医的病毒解释为中医的邪毒或疫毒。把病毒性肝炎解释为中医学的肝瘟。为了证明这些错误的解释,盲目地借用中医学原有名词术语,使内涵外延本来就很不固定的中医术语更加混乱。在对中医术语的引用时既要对古代文献的文字及语境进行严格的考证,又要结合临床实践,才能避免错误的解释。另外,对于中医学原来所没有的名词,如果不能用原有术语准确定义解释,应该直接采纳西医术语,如细菌、病毒等,不能用笼统的邪毒或疫毒解释。引用古代术语或理论指导中医药治疗一些现代病种,最终目标是理论的正确性和指导实践的有效性,而不能仅满足于所谓的理论创新。

结合笔者考证及临床实践,认为中医学“肝瘟”是属于痉病的一种,而不是病毒性肝炎,瘟疫理论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无指导作用。中医临床中以错误的理论为前提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造成滥用清热解毒药的现象,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1934.html

上一篇:[转载]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名再探
下一篇:[转载]永不停歇的疫战:中国传染病防治70年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